《山西省“十三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要把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以循環經濟為引領,加快構建資源綜合利用和能源梯級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建立完善以資源產出率為核心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循環經濟發展成效的評估,實現高碳資源低碳發展、黑色煤炭綠色發展、資源型產業循環發展,促進循環經濟向更高層次、更好目標邁進。
按照《規劃》,我省將從工業、農業、服務業、社會領域四個層面入手,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實施重點領域循環經濟工程,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探索循環經濟創新體系,建立健全循環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生態文明取得較大進展,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形成布局合理、互動發展、協調推進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
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
路徑一:構建煤電一體化循環及資源綜合利用體系
加快煤炭由單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轉變,推進煤電一體化融合、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煤炭共伴生物和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到2020年,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率大幅提高,循環經濟體系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綠色礦山”建設取得積極成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生態文明礦區取得重要進展。燃煤發電和低熱值煤發電并舉,大幅提高發電用煤占煤炭能源消耗的比重。低階煤資源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取得積極進展,新型煤化工實現高效、環保、低耗發展。煤層氣(瓦斯)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乏風瓦斯銷毀和利用全面開展;火電平均供電煤耗降到320克標準煤/千瓦時;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到75%,粉煤灰綜合利用率達到70%,脫硫石膏綜合利用率達到60%,礦井水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排矸場和露天礦排土場復墾率達到60%。
路徑二:打造流程循環和協同循環的冶金產業體系
加快冶金產業的綠色化改造,強化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積極推進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冶金產業資源利用效率,努力構建具備產品制造、能源轉換、廢物消納和再資源化等功能,具有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新一代冶金流程為特點的發展模式。到2020年,實現產能總體規模適度、存量優化發展、品種差異化得到體現的冶金產業綠色發展升級版。聯合焦化企業基本普及干熄焦。冶金產品的工序能耗、噸產品新水消耗達到國家準入生產條件的限額以下。鋼鐵冶煉廢渣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大幅度提高赤泥、鎂渣等資源綜合利用率。
路徑三:構建多聯產和深度延伸的煤化工產業體系
大力推進煤炭—能源化工/原料化工一體化發展,突出煤炭基地與煤化工產業集聚,促進區域煤炭資源有效利用、上下游鏈接,形成園區化、規模化、多聯產和促進與電力、冶金、建材等互供、互享以及服務延伸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到2020年,煤化工升級示范取得明顯成效,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煤焦油加工產品、焦化苯加工產品以及焦爐煤氣延伸產品的標準體系。培育1-2戶全國煤化工行業能效“領跑者”企業,合成氨、燒堿(離子膜)、電石等產品綜合能耗、新鮮水耗達到或接近國內先進水平。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等符合產業規范條件。
路徑四:做強做優“消納利廢”的建材產業體系
大力推進具有在生命周期內減少對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影響,具有“節能、減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環”特征的建材產品的生產和應用,推動建材產業與上游產業和社會領域的耦合,消納利用工業固廢和社會領域的廢棄物,實現資源循環替代。到2020年,綠色建材生產比重明顯提升,利廢建材產品較好地滿足綠色建筑需要,新型墻體材料比重達到70%以上。建材生產中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日用陶瓷等綜合能耗低于國家限額。
路徑五:振興以“綠色制造”為標志的裝備制造產業體系
以信息化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促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煤層氣裝備、煤化工裝備、金屬工藝裝備、智能制造裝備等裝備制造向“聚集、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以先進裝備制造增強煤—電—鋁、煤—焦—化、煤—氣—化、煤—電—材等循環鏈的基礎裝備能力,構建起綠色制造與資源型產業互為支撐的循環型模式。到2020年,裝備制造的創新能力得到較大提高,重點企業信息技術集成應用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裝備制造服務業得到較快發展。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綠色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達到48%,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0%以上。
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
我省將以循環經濟為路徑,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走出一條“產業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其目標是:到202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積極進展,農業資源利用和生態環保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林業“三剩物”綜合利用率達80%以上。
為此,我省將在發展節約高效的有機種植業,建設清潔環保的健康畜禽養殖業,發展林地資源綜合利用的生態林業,構建工農業復合的現代循環農業,創新發展低碳農業等方面下功夫。
在重點領域循環經濟建設方面,做好三件事:
秸稈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廣農作物秸稈飼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利用方式,重點推廣覆蓋還田、快速腐熱還田、堆漚還田、機械化還田等多種秸稈還田方式;加快應用農作物秸稈青貯、氨化、壓塊和發酵等技術,將農作物秸稈轉化成畜禽飼料,并將家畜糞便或經沼氣生產后的沼渣、沼液作為蔬菜、糧食、果樹等植物的肥料。推進秸稈沼氣集中供氣工程、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秸稈固化成型燃料及高效低排生物質爐具等燃料化應用,鼓勵秸稈發電,拓寬秸稈能源化利用途徑。推廣秸稈碳化后,生產碳粉燃料、活性炭、工藝品等產品。推廣利用秸稈生產紙板、輕質建材板等包裝材料和建筑裝飾材料。
廢農用薄膜回收利用。積極開展加厚和可降解農膜的科技攻關和技術研發,利用天然產品和農副產品的植物性纖維生產可降解環保型農用薄膜,逐步取代傳統塑料薄膜。建立廢舊農膜回收和綜合利用核心示范點(區),開展試點示范,向農民展示農膜科學使用和回收利用技術。積極推廣適時揭膜技術、一膜兩年使用技術、機械撿膜技術,禁止使用超薄地膜,降低廢農用薄膜的撿拾難度,減少殘膜污染,增強地膜覆蓋技術推廣的可持續性。
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加強規模養殖業畜禽糞便集中處理,推進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建設配套沼氣工程,鼓勵利用畜禽糞便、秸稈、有機生活垃圾等多種原料發展大型沼氣工程,推廣分布式沼氣工程建設,沼氣供應農戶,沼渣、沼液還田,形成養殖集中片區的沼氣循環利用模式。推廣在大中型養殖基地和養殖小區利用畜禽糞便工廠化生產生物有機肥、有機無機復合肥等新型綠色高效復合肥,促進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構建循環型服務業體系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更多依靠消費引領、服務驅動的新特征,推進服務主體綠色化、服務過程清潔化,促進服務業與工農業、城鎮化融合發展。積極培育循環型服務業態,充分發揮服務業引領產業價值鏈提升和倡導綠色低碳消費的積極作用,促進產業提升和消費升級。
到2020年,力爭實現循環型服務業規模持續擴大,培育形成一批服務業循環經濟的新模式、新業態。4A級以上旅游景區全面建成環境友好型旅游景區;物流設施能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車輛空駛率穩步降低;一次性用品使用率大幅減少。
路徑一:構建融合產業與城市循環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
圍繞工農業全產業鏈整合優化,充分發揮生產性服務業在研發設計、流程優化、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節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在生產性服務業的應用,促進產業逐步由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促進循環經濟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如延伸再制造服務鏈、推進節能環保服務、促進生產制造與信息技術融合、推進信息技術服務業綠色化。
路徑二:發展服務過程和消費方式綠色化的生活性服務業
充分運用產業跨界融合帶來的新型消費需求,倡導用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理念,加快發展貼近人民群眾生活、需求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的生活性服務業,推動生活消費方式由生存型、傳統型、物質型向發展型、現代型、服務型轉變,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包括積極發展居民和家庭服務中的循環利用、全程優化零售批發供應鏈和大力推進餐飲住宿綠色化。
我省將推進低碳、可循環物流業建設。優化物流供應鏈服務,提高物流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精確化水平,推廣云庫存管理等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推動應用云計算、物聯網、北斗導航及地理信息等技術進行物流智能化管理。積極發展冷鏈物流、倉儲配送一體化等物流服務新模式,推廣使用智能包裹柜、智能快件箱。推進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引導企業剝離物流業務,積極發展專業化、社會化的第三方物流。
我省將推進低碳、清潔化旅游業發展。以豐富的旅游產品,推動旅游服務向觀光、休閑、度假轉變,提升旅游文化內涵和附加值。堅持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合理建設旅游景區,維持景點、景區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和人文資源的完整性。嚴格執行旅游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合理確定景區旅游容量。推進建設具備休閑、度假、運動、養生、娛樂等服務功能的旅游綜合體,發展全產業鏈旅游模式。推進旅游業開發、管理、消費各環節綠色化,按照旅游景區質量等級和綠色飯店等標準,提高節能減排要求。加強開發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
推進社會層面循環經濟發展
路徑一: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以發展綠色物流為主線,圍繞規范回收秩序、降低回收利用成本和提高回收利用率,構建多元化回收、集中分揀和拆解、安全儲存運輸和無害化處理的完整的先進的回收體系。到2020年,再生資源回收規模化經營水平大幅提升,技術水平顯著提高,主要再生資源回收率達到60%。
路徑二:加強雨水收集和再生水回收利用
到2020年,主要城市雨水收集利用達到“海綿城市”的規定要求。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平均達到90%以上,再生水利用率得到較大提高。
路徑三:實施綠色建筑行動
樹立建筑全壽命期理念,轉變城鄉建設模式,合理改善建筑舒適性。從規劃設計、標準規范、技術推廣、建設運營和產業支撐等方面,全面推動綠色建筑行動。到2020年,基本完成有改造價值的城鎮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節能改造,5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建筑廢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路徑四:構建綠色發展的交通運輸體系
基礎設施建設環節要體現循環經濟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安全便捷、暢通高效、綠色智能的交通運輸體系,推進交通運輸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交通運輸結構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路徑五:推行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是循環型社會的重要內涵。在新型消費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推進低碳、綠色消費,形成倡導生態文明的主流價值觀。
路徑六:構建大循環格局
在推動企業內部、園區平臺、產業系統實行綠色、低碳發展和資源循環利用的基礎上,全方位構建生態文明總體要求的循環經濟大戰略,推動產業之間、產業與城市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生產與生活系統之間的循環式布局、循環式組合、循環式流通,加快構建循環型社會體系,全面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實現資源利用可循環、環境容量可承載、經濟發展可持續。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