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古都,萬眾矚目。2016山西省旅游發展大會在大同召開,樓陽生代省長明確提出要“加快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我省戰略性支柱產業”,為山西省資源型經濟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指出了新方向、新路徑,開啟了山西省文化旅游業發展的新篇章。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旅游業發展,出臺政策措施,改善基礎設施,健全服務體系,開拓旅游市場,豐富品牌內涵,培育新產品新業態,山西省文化旅游業取得長足進步,旅游經濟快速增長、帶動作用顯著增強、產業素質持續提升。
當前,山西省正處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歷史關頭,處在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山西省文化旅游業發展的現狀與豐厚的文化旅游資源相比、與建設文化旅游強省的目標相比,發展空間巨大,任務艱巨繁重。
因此,我們必須站在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高度,搶抓當前經濟下行倒逼轉型和旅游消費需求提速升級的重大機遇,以打造一流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大力推進文化旅游業改革發展,加快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我省戰略性支柱產業。這對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走出資源型經濟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新路,具有重要意義。
加快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是經濟發展規律使然。國際經驗表明,經濟社會越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旅游消費需求就越旺盛。近年來,全國旅游業快速發展,正是這一客觀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放眼未來,居民旅游消費潛力才剛剛開始釋放。這就需要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加快發展文化旅游業,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不斷提升的旅游消費需求。
加快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是經濟轉型升級之要。文化旅游業綜合性強、關聯度高、拉動作用突出,影響或涉及國民經濟近百個相關行業,可謂“一業興、百業旺”。我們要把發展文化旅游業作為經濟轉型升級重要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以此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發展,加快改變“一煤獨大”局面。加快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是發揮比較優勢所在。我省既有特殊自然環境造就的天成之美,又有五千年歷史文化厚植的人文之韻,旅游特色鮮明、魅力獨具。目前受各種因素影響制約,一些潛在的比較優勢暫時未能轉化為市場優勢、經濟優勢。只要對癥下藥,持續發力,假以時日,旅游業必將成為我省戰略性支柱產業。
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樹立新的資源觀。要切實轉變傳統的資源觀,不能再把山西未來的發展都寄托在煤炭上,一味寄希望于煤炭行情的好轉。不可否認,煤炭是我省重要的資源,但資源不等于煤炭,也不僅限于煤炭,我們要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紅色文化、人力資本等各類資源,用后發優勢的理念做法把比較優勢變為現實優勢、競爭優勢,加快形成新的增長動能。
實現這一目標,要重點發展“旅游業+”。當前旅游消費在傳統“六要素”的基礎上,需求多元,消費多樣,要大力發展“旅游業+”,諸如“+觀光農業”“+工業遺存”“+特色餐飲”“+民俗風情”……推動旅游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由觀光旅游為主向深度旅游轉變。
實現這一目標,要重點做好“安、順、誠、特、需、愉”六字文章。“安”,即確保旅游安全;“順”,即旅途順心、順氣、順當、順利;“誠”,即強調契約意識,誠實守信;“特”,即產品要有特色、特質,有吸引力;“需”,即服務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個性化消費需求和消費預期;“愉”,即旅行全程要愉快相伴。
實現這一目標,關鍵需要用改革的辦法破解文化旅游業發展難題,大力推進景區(景點)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利益關系,加強管理班子和經營隊伍建設,激發旅游市場主體活力,增強景區核心競爭力。
當前,山西省正處于一個特殊的發展階段,全省上下要搶抓機遇,勠力同心,加快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我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經濟提質增效,為不斷塑造山西美好形象、逐步實現山西振興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