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當下,煤炭大省山西省的去產能行動尤為引人關注。據悉,山西省委、省政府近日印發《山西省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正式啟動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煤炭產業無序過剩問題,以求實現山西煤炭行業的涅槃。
概括來講,從行業層面看,“兩降一升”,即產銷量下降、價格下降、庫存上升;從企業層面看,“兩升一降”,即應收賬款上升、負債率上升、效益嚴重下降。從企業職工民生的層面看,“兩欠一升”,即拖欠工資、欠繳保險、不穩定因素上升。
究其原因,供需矛盾突出是基礎,政府、行業、企業管理落后是關鍵,清潔高效利用問題沒有真正解決是根本,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低也對煤炭行業陷入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這種背景下,通過加快推動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脫困發展意義重大、尤為迫切。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山西煤炭銷量同比增加600多萬噸,但同比減收700多億元、再虧9億多元。
“隨著市場下行,長期被掩蓋的供需矛盾、管理落后、利用粗放等問題浮出水面。”山西省政府一位負責人表示。本輪困局,不是簡單的市場波動,而是長期“皇帝女兒不愁嫁”的賣方市場導致的煤炭供給側出了問題。
因而去產能已成為改革“當頭炮”。山西省政府在《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省有序退出煤炭過剩產能1億噸以上;再次重申,今后5年,原則上不再新配置煤炭資源、不再新審批煤礦項目。煤炭行業重復建設的口子被扎緊。
之前山西省公布的截至3月31日全省部分重新核定產能的562座煤礦合計產能從之前的90925萬噸下調至76377萬噸,減少14548萬噸,以去年產量計,相當于減去山東一省的原煤產量。
與此同步,合計年產能7940萬噸的16座違法違規礦井被叫停;207座重組整合煤礦停產停建整頓;為保證政策落實,為期3個月的全省煤礦安全生產大檢查已經開始。
組合效應下,今年山西煤炭產量預計減少1億噸以上。分析認為,大力去產能,主動減產量,晉煤將率先走出“以量補價”的惡性競爭,不僅有利于平衡全國市場,推動整個煤炭行業脫困,也有效倒逼山西各級丟掉煤炭依賴,吃下轉型“定心丸”。
其實早在煤炭下行跡象初顯時,山西就已下出“先手棋”,打出“組合拳”,利用倒逼機制推進“煤炭革命”。
2014年以來,山西省陸續推出“煤炭20條”、“煤炭17條”、煤炭行業清費立稅改革、煤焦公路運銷體制改革、“企業減負60條”、煤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煤炭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別是去年《關于深化煤炭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的出臺實施,全面拉開了“革命興煤”的大幕。
而此次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大特點尤為突出。其一,煤炭去產能不含糊、不打折,去產能1億噸以上。其二,煤炭去產能過程是痛苦的,但同時又蘊含著機會,也必將實現從落后到先進、從劣勢到優勢、從政府主導到市場主導的轉變;其三,煤炭全行業參與推動,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山西所有的煤炭企業都將參與改革轉型,所有的煤礦工人都可能承受改革帶來的壓力和活力。
山西把職工安置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重中之重,《意見》表示將全力做好就業安置,實施帶薪轉崗教育培訓,符合條件人員實行內部退養,加大采煤沉陷區治理力度,鼓勵企業轉型轉產、創新創業,千方百計保民生、保就業。
“國有煤炭企業人員多不是包袱,而是財富。”山西省省長李小鵬堅定表示,職工是企業的資源還是冗員,是考驗企業管理水平的尺子。人員分流不能隨意下崗、買斷,而是倒逼企業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實現人力資源由煤向非煤、由國企向整個社會的戰略轉移。
與之相應,山西將進一步完善煤炭市場機制,加大企業改革力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開展資本運營(投資)公司試點,深化企業三項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分離辦社會職能,推進廠辦大集體改革,在企業各項補短板改革中尋出路。
《意見》提出山西省政府將成立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各牽頭單位要積極會同各配合單位加快制定實施細則推進落實。各市、縣(市、區)政府及各企業要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認真貫徹執行。
總之,從《意見》內容不難看出,山西省認為該省化解煤炭過剩產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次產能革命,需要摒棄傳統的產業思維,更要從思想上進行一次觀念的刷新。既要用法律手段又要用市場手段;既要嚴格執行國家政策又要主動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山西將積極穩妥地踐行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有效地完成去產能的任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