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型灌區建設改造步伐加快以及農業灌溉電價水價補貼、末級渠系建設補貼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去年,山西省農田實灌面積新增180萬畝,達到2303萬畝,實現農業人口人均一畝水澆地目標。
“十二五”期間,山西省依托中央安排的灌區節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縣建設,因地制宜大力實施農田水利建設,全省農田實灌面積平均年增100萬畝以上。
糧食生產,基礎在水。運城市是山西省的糧食主產區,近年來,該市以大中型灌區節水配套續建改造和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建設為龍頭,大力推進末級渠系配套建設進程,全力解決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澆上黃河水,水價降、水地增,畝產又翻番!”臨猗縣張莊村周培青高興地說。一個北趙引黃工程,讓臨猗、萬榮兩縣9鄉鎮的48.05萬畝農田“喝”上了黃河水。據悉,目前運城市已累計完成各類投資22.5億元,水地有效面積預計達631萬畝,全市80%左右的農田得到有效灌溉,基本保障了在一般干旱年和較大干旱年全省糧食的穩產高產。
節水優先,山西省的水龍頭越擰越緊。在堅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樣、注重效益原則的同時,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節水灌溉運行模式和節水灌溉技術,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利用水價杠桿作用,激發農民節水動力。去年,全省節水灌溉面積達1336萬畝;灌溉水利用率由2008年的0.49提高到2015年的0.53,高于全國1.5個百分點。
灌溉使用IC卡,對清徐縣農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徐溝鎮高花村水管員續六虎說,機井全部裝有具有計量功能的控制器,用水時,村民到水管會拿取水用電卡,在分配水權額度內購買電量,并在水權證上簽字,認可其用水量。目前,清徐縣188個行政村已全部落實了各家各戶的初始水權,并成立了“水委會”,不僅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而且為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支撐。
跟“誰來種地”的擔憂一樣,農田水利也面臨“誰來管”的難題。我省破解的辦法是,積極鼓勵和支持受益的用水戶成立“用水協會”,由“用水協會”制定各自的規章制度,通過用水戶民主選舉產生斗長、渠長或者水管員等民選“水官”,對其使用的工程依規實施管理和維修養護,確保工程發揮最大效益。目前,全省已組建農民用水合作組織1156個,灌溉面積529萬畝。(記者趙建軍)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