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臺的《山西省煤化工產業3年推進計劃(2015~2017年)》提出,力爭2015~2017年山西省煤化工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00億元,年均增長30%;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1600億元,年均增長20%。
《推進計劃》公布后,在山西煤化工企業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業界紛紛表示,山西煤化工產業要實現這些目標,在實現裝備現代化、面向高端轉型以及大融資大項目等方面還需要政策雨露的滋潤,給企業助力減負。
裝備制造應現代化
“要實現煤化工3年推進計劃,離不開裝備制造的現代化,離不開低能耗、高產出、環保、經濟、穩定運行設備的支撐。我認為,政府要在首臺(套)設備上給予設計、制造、使用企業提供大力支持。”山西陽煤化工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廣民在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采訪時說,該公司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發出適合“三高”劣質煤(高硫、高灰分、高灰熔點)日耗煤750噸、1000噸、1500噸、2000噸、2500噸爐型的水煤漿水冷壁氣化爐(清華爐),并且設計并制作完成了每小時副產40噸蒸氣的半廢鍋流程氣化爐。該公司還自主研發出超重力脫硫機、溶硫釜、整體多層包扎高壓容器、半圓管夾套不銹鋼鏡面聚合釜、甲醇反應器等10余種裝置,均是替代進口的國產化裝備。
“但是,這些好產品在推廣時遇到了不少困難,因為誰都不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延緩了產品工業化進程。建議政府協調有關部門,結合中共中央、國務院創新驅動意見中第(九)項‘健全優化使用創新產品的采購政策’,對創新產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制定專門的扶持政策,開展重點領域首臺(套)產品認定工作,加快現有首臺(套)產品的推廣應用,建立首臺(套)產品應用示范保險制度,鼓勵省內企業優先采購,以實際行動支持促進煤化工裝備創新產品的研發和規模化應用,為創新驅動發展起到示范作用。”李廣民說。
持續發展要面向高端
“我們希望政府在土地使用、人才引進和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近期,我們將在科技創新城建設中國化學賽鼎工程研究院,希望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在各項政策上給予便利和優惠。”賽鼎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曉表示,賽鼎將加快推進山西省科技攻關高濃度酚氨廢水綜合治理技術開發和5m、6.0MPa碎煤加壓氣化技術開發及其工業示范項目,以及四氫呋喃聚合生產聚四亞甲基醚二醇催化劑制備技術開發項目,為山西煤化工產業發展添磚加瓦。
在談到焦煤集團煤化工的發展藍圖時,該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武華太表示,山西省煉焦煤占全國儲量的55%,焦炭產量占到全國的1/4,山西焦煤是全國最大的煉焦煤生產基地,焦炭產量全省第一,在焦煤焦炭產業具有極大的資源優勢。產業的技術研發優勢與資源優勢很不協調,因此國家大力扶持以山西焦煤、太原理工大學、山西大學為核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發實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共同組建國家級精細煤焦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通過協同創新實現山西省從以焦為主向焦化并舉、以化為主的轉變。“我們準備籌建精細煤焦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武華太說。
“建議有關部門在落實科技創新稅收優惠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強化科技成果評估認定等方面,盡快出臺具體的實施細則,為鼓勵企業創新營造寬松良好的環境。”晉煤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賀天才表示。
大融資支撐大項目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煤化工企業正處于項目建設集中、投資密集的時期,要實現3年計劃,需要大量投資。因此,錢從哪里來已成為各企業關注的焦點。
作為煤化工3年推進計劃第一年的配套政策,《山西煤化工2015年行動計劃》中指出,支持翔宇化工、永東化工、宏特化工、僑友化工等精細化工企業,發揮自身優勢,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大,煤焦企業處于發展低谷,企業經營比較困難,我們是一家集生產、科研和銷售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煤化工民營企業,針狀焦產品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這樣的產品只有得到政府和銀行的支持,才能發展得更好。我們現在面臨較大的困難,特別希望政府對企業進行定點、精準幫扶。”山作為被支持的對象之一,山西宏特煤化工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還有就是,我們是山西省2015年重點扶持的民營企業,希望政府給予這些民企的政策傾斜和融資支持盡早到位。”這位負責人不無著急地說。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發展的主體,公司新上項目自籌一塊、融資一塊。”山西天澤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分管領導說,該公司融資情況相對一般企業要好些,但是他還是建議,政府要統籌考慮各類項目的資金需求,分門別類進行幫扶,使項目建設有序進行。
山西僑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創新金融支持方式,為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平臺,支持企業開發和使用節能降耗、保護環境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
來源: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