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總隊抽樣調查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68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1元……
今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山西省農業各部門在困難中奮力前行,農村居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但增速繼續回落。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總隊抽樣調查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68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1元,增長8.3%。
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但增速放緩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372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4元,經營凈收入較快增長,占比有所提高。全省農民人均經營凈收入為168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4元,增長10.0%;轉移凈收入平穩增長,對農民收入貢獻率增大。全省農民人均轉移凈收入為11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0元,增長7.4%;財產凈收入增幅較大,紅利收入占比最多。全省農民人均財產凈收入為10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元。
據農業和統計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分析,促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省政府強農惠農政策的有效實施。2015年,山西省政府下發了《關于2015年新實施強農惠農富農補貼政策的通知》,新增資金15.76億元,全力保障10項政策的實施。這是從2009年開始,山西省連續7年出臺強農惠農政策,資金規模總量超過85億元。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在穩定增加農業收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務工形勢穩定,促進了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
今年全省安排220億元投資,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四大工程”,投資270億元繼續扶持“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在2014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0.26萬人的基礎上,今年分級認定100個培訓實訓基地,繼續培育10萬新型職業農民,并加大培訓補助。與此同時,太原、忻州、臨汾等地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觀光旅游等新興產業,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和基礎工作建設,吸引了大批重點企業投資建廠,拓寬城鄉居民就業渠道,帶動農民就業,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同時,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對農民本地和外出務工收入增長提供了重要保障。
農業生產形勢較好,推動了經營性收入的增長
今年山西省夏糧豐收,產量達272.78萬噸,比去年增長4.8%。農產品價格總體比較穩定。今年以來,山西省農產品生產者價格總體呈持平略降,小麥、豆類、蔬菜、豬肉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穩中趨升,特別是豬肉價持續回暖。農產品生產者價格調查顯示,前三季度,我省豬肉價格同比上漲了11.1%;蔬菜價格上漲了2.6%,其中,白菜價格上漲了10.9%;農產品出售金額增加。住戶調查資料顯示,前三季度,全省農民人均玉米出售金額增長18.1%,蔬菜出售金額增長38.1%。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第一產業收入為112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6元,增長了8.3%;扶持小微企業、擴大就業創業等政策,促進農民非農經營發展。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省農民第三產業經營凈收入同比增長14.7%。
社會保障標準的提高,土地流轉的加快和農民理財意識的增強,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財產性收入的增長。養老金標準提高,由每人每月65元調整至每人每月80元。提高新農合標準,由390元提高到人均450元,增長15%,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提高低保標準,人均月提高20元,達到226元。提高五保供養補助標準。農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養補助標準分別提高200元和100元,達到2400元和1530元,平均增長8%以上。是農村居民儲蓄、信貸、入股等方式取得的利息、股金、紅利收入增長較快。調查顯示,前三季度全省農民人均獲得的紅利收入為43元,同比增長63.5%;隨著全省土地流轉的穩步推進,土地轉讓收入增長。
與中部其他省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山西省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雖然穩步增長,但與中部其他省相比較仍有較大差距,且增速回落。什么原因造成此結果?相關人士指出,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政策的推進,中部地區各省的經濟得到長足發展,民生顯著改善,農民收入較快增長,來源趨向多元化。但由于地理區位差異、產業結構特點、發展政策傾向,及城鎮化進程等因素的影響,山西農村居民收入在較快增長的同時,與中部其他省份的差距在不斷拉大;再從農民收入結構比較分析可看出,山西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速快、占比高,但山西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數額小、占比低,在加上山西農民財產性收入占比低、增長慢,山西農民轉移性收入雖逐年增加,但由于統計口徑的改變,諸多因素造成此結果。(記者 樊晉鐵)
來源:山西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