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山西省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行動計劃》出臺,就我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點任務、政策措施及組織保障作出安排部署,標志著文化創意產業在我省已進入戰略視野。今天,《行動計劃》出臺已滿一年時間,記者近日就這一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出路進行了調查走訪。
A 滿地珍珠,缺少一根鏈條的穿引
走進位于太原市高新區的山西省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這是一個由我省文化創意產業專家、學者、相關企業及專業院校等自愿組成的組織,在這里,山西首屆創意設計大賽系列研討會已經舉辦到第10場,作為民間組織,由于其每一步成長都要靠市場獲取養分,所以,我省文創產業市場的風雨陽光在這里能得到最真實的反映。
山西省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秘書長范建彪告訴記者,作為文化資源大省,山西深厚的文化積淀就像一顆顆明珠俯首能拾,但由于缺乏創新與整合,使得文化資源自身價值大打折扣。目前,山西省首屆創意設計大賽正在籌備之中,大賽將采取實戰方式,參賽項目直接與市場對接,以創意成果的市場轉化程度作為唯一評判標準,就是希望以此搭建行業平臺,對我省文化創意資源進行一次市場化的檢閱與整合。
近年來,我省綿山、皇城相府等旅游景點聲名鵲起,“又見平遙”驚艷亮相,“雁門清高”品牌走出雁門關,其背后都有文化創意的影子。但從全國來看,目前,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已占到GDP的10%左右,穩居第一集團,長江金三角和中東部地區的一些省份發展勢頭迅猛,正在形成第二集團,而山西則處在第三集團,其發展水平與自身文化資源大省的身份并不匹配。
對此,山西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盧渝認為,山西不是沒有文化創意,而是由于受到傳統產業結構的羈絆,遲遲未能進入戰略視野,所以缺乏產業的集聚和提升,難以形成新的增長點。作為著名的人文資源大省,我們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關鍵在于怎么去做。應把文創產業當成推動創新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抓手,充分發揮相關民間組織的作用,搭建交流平臺,開展研討、展示、競賽等各類活動,形成有利于產業成長的社會氛圍,并依托高等院校和開發園區,建立人才培養教育基地和產業孵化基地,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向專業化、常態化發展。
B 對接市場,是對文創產業的終極考驗
作為企業,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創意產品能夠投入市場,并形成自己的商業模式。在山西首屆創意設計大賽系列研討會的一場案例分析會上,山西亨力晨不銹鋼制品創意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哲介紹了自己的感受。該公司擁有專業的創意團隊,正是因為背后的文化內涵,產品不僅得到了市場認可,其商業價值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李哲認為,任何文化創意最關鍵的就是要接地氣,創意的產品要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才能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東西,才能實現將創意轉化為生產力的目標。
與李哲的情況相比,并非所有的企業都能夠擁有自己的創意團隊,大部分企業因為規模、人才所限,只能選擇與獨立的設計師合作。山西三一傳播機創始人銀燕魚告訴記者,成果轉化對于設計和創意者來說是一種追求和回報,在這一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資金、時間和精力,作為企業,我們需要一個開放的文化創意平臺,并幫助我們實現創意與產品之間的轉換與對接。
一方面,企業的感覺是缺平臺,缺人才,另一方面,從事文化創意的業內人士又有著不同感受。
慧道文創創始人孫晟強調,作為文創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山西企業對文創的渴求非常強烈,但同時又普遍對創新抱有懷疑和怠惰情緒。目前,很多企業急于求成,認為早上花了錢,晚上就要見到效益,但文化創新周期是長期緩慢的,需要一次次的創新大潮不斷推動向前,認識到這個現象,企業家就會對創意者的勞動少一些懷疑,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批評,多一份尊重。
目前,我省文化創意機構大多處于生存邊緣,這與設計界的門檻不高關系很大,由于山西民間工藝講究家傳師承,社會設計力量大多出于興趣愛好,院校的教育教學與實際應用的結合不緊密,三者之間找不到內在循環的動力。所以,要想完成文化創意與市場的對接,首先需要實現創意團隊與企業之間的默契牽手。
C 傳承與創新,國際化與本土特色的取舍之道
歷史悠久,文化深厚,這既是山西文化的特色,但同時也成為我們的局限,長期以來,山西文化產業本土化與國際化之間的定位之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本土元素如何對接國際化潮流,如何在歷史的底蘊中體現出時代亮色,為大眾所接納,這是我省文化創意必須突破的一組矛盾。
容與視覺傳媒公司負責人于進江分析,山西省的文化資源豐厚,而區域文創產業的核心便是用國際化的創意設計手法呈現本土特色文化,我省在本土文化特色這條起跑線上已經超越了許多地區,下一步的問題就是,如何圍繞自身的文化特色去開發產品,這樣才能與其他地區的文創產業形成差異化,彰顯山西文化的特色和力量。例如,山西五臺山和河南少林寺,乍一看,都是傳遞相同價值的佛文化圣地,但實際上存在著許多差異。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兩地文創產品現狀是擺放著相同的商品,姑且不論這些產品的好壞和銷售優劣,單在推廣方式上就沒有體現任何文化創意的內涵。所以山西文創產業發展,首先是依據自身特色去尋求差異化,同時采用國際化設計,使產品實用化、品質化、大眾化,并結合最新的傳播手段,讓更多年輕人接受和喜愛。
資深品牌設計策劃專家王春生則強調,山西是文化旅游產業大省,有“中國的地上博物館”之稱,但旅游產品卻比較低俗,呈現出有文化但沒有更深厚的文化品質的特征。文化創意并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文化傳承也不能一成不變,而是要古今結合,中西結合,實現真正的創新。希望山西可以跳出地域局限,在體現地方特色的同時,站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高度,體現出國際化的水準。
傳承與創新的話題在山西還會持續下去,相信傳承與創新的探索也終將深入下去,并在這探索中走向山西文化的新高峰。(記者 賈力軍 實習生 焦鈺)
來源: 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