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12家入圍“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電站招標的企業名單公布,并將就此前劃定的地塊進行抽簽。其中,獲得10萬千瓦項目權的企業包括:同煤集團、中電國際、中廣核、中國華電、華能新能源、三峽、聯合光伏;獲得5萬千瓦項目權的企業包括晶科電力、晶澳、英利能源、正泰新能源、陽光電源。
“本次項目招標采用競爭性遴選的方式,全過程公開、公平、公正。”在此前召開的該示范基地建設啟動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領跑者”計劃不同于一般的光伏項目,要起到支持光伏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作用。光伏發電除了產品要達到先進水平,光伏工程投資經營企業也應具備先進的技術和優秀的管理能力。作為光伏產業“領跑者”計劃首個獲批的基地,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將承擔起這個功能。
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近年來,與我國光伏制造產業疾馳腳步相隨而來的技術進步壓力逐漸顯現。
“目前,我們既有世界領先的光伏制造企業,也有眾多技術水平一般,甚至落后的企業。隨著近幾年國內光伏市場的擴大,本應淘汰的光伏制造企業,又有了生存空間,使得淘汰速度變慢。”梁志鵬坦言,不希望逐步擴大的國內光伏應用市場規模是給落后企業生存空間,而應多給先進企業創造機會。為了支持先進的技術能夠迅速擴大制造規模,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對“領跑者”計劃提出了準入技術標準,給具備“領跑者”技術標準的產品提供專門市場予以支持。
據悉,該示范基地的全部光伏電站項目都將按照國家能源局促進先進光伏技術產品應用有關要求,采購達到“領跑者”先進技術指標的光伏產品,例如多晶硅和單晶硅光伏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應分別達到16.5%和17%以上;高倍聚光和薄膜光伏組件光電轉換效率應分別達到30%和12%以上。所有產品均應通過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的檢測認證。
“對此,有些企業表示,肯定會給大同基地提供符合標準的產品。而我們提出‘領跑者’計劃更直接的目的,是給具備先進技術的企業提供市場。”梁志鵬表示,認證機構將會檢測和確認企業是否具備一 套先進技術生產線,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否達到標準,同時能夠不斷改進提高,而不是普通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挑其中好的滿足標準的就行。
記者從負責示范基地的項目招商和業主選擇的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了解到,該基地建設定位為光伏新技術示范地、領跑技術實踐地、先進技術聚集地,通過技術進步推動產業升級,引領電價下降。招商工作著重考察投資人的技術水平、創新能力、經驗業績和投資實力,通過投資商資格審查、評優方式詳細評審排序、企業項目選擇等一系列公開透明的步驟進行。
該示范基地建設啟動會上,梁志鵬強調,希望可以選出已經有豐富的光伏發電經驗、先進技術和管理水平的企業,作為該項目的開發主體。“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不希望這個投資主體是以轉讓項目為目的的企業,如果有企業想在建設過程中或者建成后通過轉讓來投資開發這個項目,我建議不要參加。”
一期100萬千瓦將于今年底建成
記者從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了解到,大同采煤沉陷區指大同煤田開采影響范圍,總面積1687.8平方千米。規劃從2015年到2017年,用3年時間建設30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
據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易躍春介紹,基地2015年批準開發建設裝機容量為100萬千瓦,這12家企業抽簽的12個地塊分別為南郊區高山—云岡片區50萬千瓦和左云縣店灣—水窯片區50萬千瓦。每個分片區通過110千伏線路送入店灣和高山220千伏匯集站,再分別接入國網220千伏變電站。兩個片區共劃分12個單體項目,其中7個為“領跑者”計劃項目,項目單體規模為10萬千瓦;5個為“領跑者計劃+新技術、新模式示范”項目,項目單體規模為5萬千瓦。另外5萬千瓦由基地公共平臺使用。其中:基地野外光伏測試平臺配套3萬千瓦、開展太陽能電站與大同土壤植被研究示范1萬千瓦、開展太陽能電站景觀規劃研究示范1萬千瓦。
“每個地塊的地質條件及電網接入條件都有所不同,因此建設成本也會有所不同,最終決定采用抽簽的方式決定地塊的歸屬。”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新能源部副主任王霽雪告訴中國電力報記者,本次抽簽后由企業自行決定是否投資,如退出招標將由其他企業進行遞補。投資商遞交確認函后,與大同市政府簽署開發協議。
據悉,該基地一期項目100萬千瓦即將全面啟動,擬于7月底前完成全部項目投資商與市政府開發協議簽署工作,全部項目力爭于本年底前建成并網。對此。中廣核太陽能開發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電力報記者,該企業目前逆變器已經采購完成,8月開工沒有問題。
梁志鵬表示,山西大同國家光伏先進技術示范基地作為我國第一個以促進先進光伏技術產品應用的大規模光伏電站基地,下一步將在總結基地建設和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和推廣光伏發電規模化發展和光伏產業升級共同促進的新模式、新路徑,為“十三五”期間和更遠期光伏產業提質增效和實現 “優質制造”提供市場保障。(記者 朱怡)
來源:中電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