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隨著煤價下行,山西省煤炭經濟遭遇困境。為解決“一煤獨大”產業結構的弊端、提高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山西走上了煤炭產業向市場主導型、集約高效型轉變的轉型升級之路;煤企也紛紛加大在資本市場上的動作,加強與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以尋找金融支點、推動自身轉型發展。
近兩年來,隨著煤價下行,山西省涉煤企業經濟效益下滑,特別是聯盛、海鑫違約事件的發生,使得潛在的風險顯性化。煤炭經濟遭遇困境,也反映出山西“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的弊端。
為提高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山西走上了煤炭產業向市場主導型、集約高效型轉變的轉型升級之路,并在推動煤炭從能源到資源的轉型發展中,尋找著金融支點。
煤企生存壓力加大
“當前市場大勢下,很多煤企銷售不暢,產品價格下跌,應收款大幅增加。”山西省金融辦政策法規處處長王曉千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只能通過借款來平衡收支,就把實體經濟的主要矛盾集中反映在了金融問題上。
根據山西省金融辦的調研報告,1月至10月,山西省內七大煤企雖然銷量同比增長12.7%,但綜合售價同比下降20%,應收賬款達到840億元,已經回收的貨款變現能力差。以焦煤為例,已回收貨款的70%是承兌匯票,嚴重影響了企業流動性。與此同時,受全國金融市場資金面整體偏緊和融資供求關系相對偏緊的影響,銀行貸款利率水平相應上升,從而導致煤炭企業融資成本小幅提高,比如,同煤集團融資成本同比提高10%。
在煤炭過去的黃金十年里,山西省煤炭長期供不應求。這也使得山西省企業的發展無需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即便與銀行發生借貸關系,議價能力也非常強。
國有企業一股獨大,客觀上對外來資本和民間資本產生了“擠出效應”。前幾年進行的煤炭資源整合,導致山西省大量民間資本流出。同時大部分國企成本控制能力較差,山西省屬重點煤炭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達79.28%,企業項目運作能力落后,融資需求往往與金融機構選擇項目的條件形成錯配,影響了銀行信貸資金的持續投入以及企業的債券融資。
產業結構謀變
煤炭經濟遭遇寒冬,讓以煤炭、鋼鐵為主導產業的山西經濟站在了轉型的十字路口。
把煤炭推向市場,是山西煤炭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市場環境的變化,讓很多煤企切身感受到其必須從生產型向經營型轉變。據悉,該省正在推進省屬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煤企與下游鋼鐵、電力行業中的大型企業相互參股,同時對省屬煤炭集團的下屬非煤公司進行專業化重組,避免多個集團簡單雷同、重復經營。
其中,煤企市場化的目標之一,就是促使企業從只關注產量轉變為更關注利潤,學會在市場經濟的海洋里游泳,從靠政府、靠資源、靠壟斷要財富,轉而向資本市場要財富,利用各種現代金融工具來降低成本、控制風險、增加利潤。從這一意義而言,企業對資本市場的需求已成為推動山西金融業快速發展的內在動力。
煤炭資源整合和交易方式變革已經為山西的產業結構轉型打下了基礎。據悉,該省股權、產權等各類交易市場正在興起,企業股權、債權、金融資產的交易平臺紛紛搭建,以促進資產資源優化配置。中國(太原)煤炭交易結算中心主任王淵對記者說,該交易中心已經注冊有上下游交易商9600多家,并開發了具有三方資金監管職能的支付結算系統。煤炭管理體制、審批制度改革以及市場體系建設,將逐漸引導煤炭資源市場化配置。
尋找金融支點
在資本市場的動作,可以從側面折射出煤企經營觀念的變化。今年以來,山西七大煤炭企業共發行債券454.7億元,占全省企業融資總量的43.6%,同比增長6.5%。
各類金融機構紛紛尋找煤炭產業轉型中的機遇。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山西省分公司總經理張巨山介紹說,充分發揮股東作用,支持大型企業“走出去”、并購重組和資產托管,幫助國有企業改制脫困,是該公司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方面。有一些大型煤企有著很重的債務包袱,對于有重組價值的,通過減免債務、做實凈資產、匹配流動性,降低企業負債率,改善資本結構,以促進其與資本市場對接。同時該公司還運用手中的金融牌照,靈活地為企業設計信托產品和金融租賃產品。
王淵則告訴記者,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正在與銀行合作,創新訂單池融資、票據池融資等供應鏈融資產品。比如訂單池融資針對的是取得訂單的貿易企業,需按月供貨,提供交易結算信息后交易中心就可以幫助企業在銀行貸款,解決了抵押擔保難的問題。由于交易中心第三方平臺整合了上下游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因此銀行可通過資金封閉運行得到還款保障。另外交易中心正準備推出在線保理和倉單融資產品,以解決煤企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回款周期長、應收賬款增多的問題,甚至企業在銷售之前就能回流資金,盤活煤炭市場和存量資源。
另據了解,截至2014年11月底,山西省金融辦已協調國開行、工行、農行、交行等7家金融機構完成七大煤企19筆、46.53億元貸款的到期債務重組工作。今后,到期債務重組將會成為煤炭企業融資的重要手段。
來源:金融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