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起,山西省商務廳在全國重點城市舉辦“山西品牌中華行”活動,2014年這一活動還走進了港澳和美國紐約,所到之處,無一不掀起“山西品牌熱”。那些從前躺在三晉大地的土特產品開始走出山西、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很多人通過這一活動,對長期以來固有的“煤炭山西”觀念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這一現象的背后,正是品牌的力量。
一是山西轉型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品牌經濟。從全球來看,發達國家一般都擁有眾多的國際知名品牌;從國內來看,擁有知名品牌數量的多少,基本上反映了地方經濟的強弱。學術界認為,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已進入品牌經濟時代。縱觀當今世界經濟強國,沒有一個國家不以擁有眾多的世界知名品牌而稱雄世界。正因如此,世界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戰略,已由最初的輸出產品、技術,到后來的輸出資本,逐步發展成當今的直接輸出品牌。因為靠無形資產賺錢的方式最省事、最牢靠,也最長遠。
客觀地說,在改革開放初期,山西作為全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出現一定程度的粗放經營是必然的,以外延方式為主擴大生產規模也是無可非議的。問題在于,在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完成初始階段,進入穩定和深化階段之后,必須從指導思想上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即經濟增長方式由外延的粗放式增長向內涵的集約式增長轉變。而品牌戰略的實施,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基本范式。通過實施品牌戰略,特別是通過自主品牌建設,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資源的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以及高附加值產品,通過發展名牌產品形成品牌集群,培育山西企業的“航空母艦”,就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二是政府要為品牌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從“山西品牌”到“品牌山西”,主體是企業,但政府在制度環境建設方面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設品牌山西,政府的主要職責是進行有效的制度設計和環境創新建設。兩年來“山西品牌中華行”活動的成功舉辦,更加證明了政府在品牌山西建設方面的作用。
為此,推進山西品牌發展,首先要改變制度環境,降低商務成本。降低商務成本不僅僅是一個服務態度問題,最根本的是要徹底改革不合理的審批制度,能放開的行業必須全面放開。其次,還要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管,嚴懲假冒偽劣,通過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護名牌,降低企業的市場運營成本。另外,要建立有利于企業創新的融資機制。包括逐步放松政府管制,擴大名牌企業的融資渠道。積極支持信用良好、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知名企業發行債券和通過兼并、收購等方式上市等。同時,要加強政務信息建設,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對企業而言,經濟落后地區獲得信息的成本遠遠高于發達地區,因此,政府有關部門要從服務投資者的角度出發,建立較為完善的行業信息咨詢、企業誠信咨詢、個人誠信咨詢等網絡,為企業降低交易成本。(記者 王曉華 桑莉媛)
來源:山西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