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0余貧困村人均增收過兩成


    時間:2012-12-14





      本報訊 眼瞅著自家蔬菜大棚的蔬菜快上市了,這幾天,右玉縣威遠鎮威東村農民馬寶每天像上班一樣,早早地就在大棚里忙碌起來。“王茂設書記住村后,多次到村里調研指導,不僅讓我們明確了發展方向,而且增強了村里的發展后勁。現在村民們增收的信心可大啦!”馬寶喜滋滋地說,今年自家種了6個棚,預計收入10萬元。

      威東村是朔州市委書記王茂設的包扶點。按照“移民搬遷,產業扶貧”的幫扶思路,大力實施產業化扶貧,使該村徹底擺脫了貧困,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2680元增長到今年的5500元。

      從2010年11月起,我省開展干部下鄉住村活動,要求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到農村最困難的地方、到群眾意見最多的地方、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在此基礎上,2011年6月,省委又明確要求省、市、縣黨政主要領導和鄉鎮黨委書記、鄉長,每人包一個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子,實地幫助指導農民開辟新的生產門路,實現“十二五”收入翻番。初步統計,今年全省6000多名領導干部包扶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預計超過20%。

      與以往“下來看看”不同,這次干部下鄉住村包村的核心任務是幫助增收。為此,廣大下鄉干部按照“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產業發展思路,依托部門優勢,積極整合資金,協調各方關系,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扎實推動包扶村農民生產增收。

      去年,天鎮縣卅里鋪鄉高墻框村成為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段建國的住村包村聯系點。此后,這里就成了段建國時刻牽掛的地方。設施蔬菜是當地的主導產業,但缺水成了最大瓶頸。通過整合水利項目資金,他幫助村里新打機井7眼,安裝變壓器2臺,使得2400畝靠天吃飯的“望天田”變成了適合種植設施蔬菜的“保收田”。據悉,今年人均純收入預計可達5151.5元,比2010年增加3673.5元。

      “干部下來了,俺們農民收入上去了!”這是記者在包扶村采訪時聽到最多的話。

      和順縣委書記孫永勝包扶下石勒村后,就融入了下石勒村民的生產生活,不管是住村調研還是在機關上班,腦子里琢磨最多的就是村民的增收問題。在他的幫扶下,目前,全村逐步形成了 “養牛+雙孢菇種植+苗圃+蔬菜大棚”的產業發展模式,農民增收有了真正的“靠山”。今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預計超過5000元,比兩年前翻一番。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