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華天朝華餐飲有限公司的早餐車 該企業為國內知名企業下屬公司,首批20輛早餐車已在小店區投放 明天的早餐,您在哪里吃?11月11日起,細心的市民發現,在太原城南一些便道上,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早餐車——黃色橢圓形的外觀,特制的遮雨檐,不銹鋼的操作臺。
與此前司空見慣的手推早餐車相比,這種車封閉效果更好,車內功能更為齊全。每天6時,銷售人員擺好各種食品,穿著統一工裝,戴著口罩,為匆匆趕路的市民提供快捷早餐。
“長期以來,太原早餐市場一直是本土企業經營。我們此次引入國內知名早餐企業——北京華天集團下屬北京成龍華天早餐有限公司,成立了太原華天朝華餐飲有限公司的早餐企業,就是想通過競爭,激活太原的早餐市場。”15日,太原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說,根據太原市有關部門的批復,該企業的首批20輛早餐車設置在小店區,并且已安放到位,開始對外營業。
北京餐飲企業搶灘太原,會給太原市場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能否讓市民更便捷地吃上放心早餐?11月11日至15日,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探訪。
現場直擊
【便民早餐工程】兩家企業的早餐車隔街“叫陣”
11月12日8時,在長治路世貿中心南口,位于親賢西街南邊便道上擺放著華天公司新型早餐車,北邊便道上則是雙合成早餐車。
記者先來到華天新型早餐車前,橢圓形的黃色小屋。早餐車擺放著太原市商務局頒發的“早餐經營規范流動車”牌匾,太原市城鄉管理委員會和太原市城鄉管理行政執法局頒發的“便民早餐工程”標識牌煞是顯眼。“早餐在凌晨4點開始用專用車配貨,6點就可以提供給市民啦。”吉亮邊說邊忙碌著。“現在知道的人不多,每天能賣300多元。早餐品種還不全,主要是想收集意見,在不斷完善中為市民提供便捷、健康、豐富的早餐。”吉亮介紹,為顧客提供的早餐,該公司全部采用了環保紙袋包裝,這樣做是想通過服務、細節贏得顧客。“便民早餐工程”標識牌在雙合成早餐車上也能看到。“在這個地方賣早餐已經3年多了。每天早上5點,貨就送來了,9點半我就收攤了。”女攤主名叫常淑改,她介紹說,早餐車平均每天營業額在700元左右。“對面早餐車對我們的生意肯定會有影響。不過也是好事,有競爭才有發展。”
記者從品種、價格上對兩家公司的產品進行了對比。從品種看,雙合成有34個,主要為包子、面包、豆漿、牛奶等;華天有20余個,由于車內有煎烤設備,工作人員還可現場為顧客制作合葉肉夾饃。從價格看,兩家公司都有甜味豆漿,售價也相同,均為每杯1.5元。其他產品品種不同,華天合葉肉夾饃3元,可口丸子湯每碗2.5元,粥類早餐每杯1.5元;雙合成早餐車前邊宣傳板上的價格表顯示,大肉包每個2元,香菇青菜包每個1.5元。
【路邊攤點】街頭早餐攤衛生狀況令人憂
流動早餐車數量畢竟有限,街頭早餐攤衛生條件怎樣?11月13日7時40分,太原南中環街與殷家堡交叉路口,路南便道上,有4個早餐攤。其中一個出售老豆腐、油條的攤點前有許多人排隊,旁邊的5張餐桌座無虛席。記者在現場看到,幾個穿著沾滿油漬衣服的人正在忙碌著,盛裝食品的鍋碗瓢盆敞口朝天,并無遮蓋。炸油條的師傅拿著長筷,在翻滾的油鍋中攪動著油條。當顧客遞上要付的錢,一個女服務員用還沾著面粉油污的手接過紙幣,放在收錢的盒子里,然后把手在積滿油垢污漬的圍裙上一擦,接著做剛才未完成的工作。
另一家早餐攤桌子上,摞著7層冒著熱氣的籠屜,旁邊還擺著一口裝著小米稀飯的大鍋。一名中年婦女給顧客拿完包子后,麻利地收拾顧客吃完飯的碗筷,隨手扔到一個塑料水桶內。水桶里的洗碗水已經變色,沒過幾分鐘,攤上一名男工作人員,把水桶里的碗、勺簡單過了一下水后,就遞過去,給顧客使用。
隨后,記者來到了文源巷,在山醫大一院急診門口看到,這里也有許多早餐攤點。其中一個攤點,前后兩間房屋有十多平方米,屋內擺著幾張桌子,桌面上油光閃閃,記者在店內并未看到用于放置碗筷的消毒柜。
行業分析
太原早餐市場需求龐大
“隨著太原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家務勞動社會化已成為必然。人們更愿意從早晨匆匆忙忙做早餐的時間里解脫出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外面吃早餐,由此催生了一個龐大的早餐市場。”太原市商務局餐飲管理處處長丁毅說。據他介紹,為了解決吃早餐難題,2007年太原市啟動了“放心便民早餐工程”。
到目前,太原市放心早餐店有300多個,早餐流動車有300多輛。去年9月,有90家早餐經營門店和210多輛流動車被確定為太原市首批“早餐經營規范門店及流動車”,并予以授牌。
丁毅介紹,太原早餐市場多少年來一直是本土企業經營,主要有六味齋、早早便利、江南、廣東酒家、芙蓉等10家,這些企業中有些建有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加工食品品種達60多個。從早餐流動車看,自太原市啟動了“放心便民早餐工程”,只有雙合成在做這一項工作,目前,雙合成有早餐車300余輛。“一頓營養豐富的早餐,應該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水以及膳食纖維等營養要素。早餐車行動靈活,品種可多可少,解決市民的早餐供應,是一種好方式。”丁毅介紹,一輛早餐車上,面包、饅頭、肉類、禽蛋類食物、新鮮蔬菜、奶制品、豆制品等都有,才能滿足市民需要。但從目前太原市的實際情況看,早餐車數量遠遠不夠。“我們做過調查,若要真正方便市民、滿足太原早餐市場需要,早餐車應在現有基礎上增加10倍。”丁毅說,盡管太原市“放心早餐”攤點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但依舊無法滿足市民的消費需求。為了盡早解決市民早餐問題,太原市商務部門引入競爭機制,北京早餐企業入并,是為了補“缺口”。
本土企業不怕競爭將研發新品種
“沒進入太原前,我們已進入西安、廈門、呼和浩特等城市。”北京成龍華天早餐有限公司總經理、太原華天朝華餐飲有限公司董事長韓登江介紹,華天從事早餐行業多年,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可以滿足太原市民的需要。之所以選擇太原,首先是因為太原離北京很近,兩地的消費意識、口味比較接近。其次,太原市的早餐市場很大。“早餐掙的是辛苦錢,許多人不愿從事早餐經營。”韓登江介紹說,經營早餐攤點,起早不說,勞動強度也比較大,經營者收入相對較低。由于早餐是微利行業,更多人愿意投資開飯店,行業沒有競爭就發展不起來。“首批20輛早餐車僅僅是個開始,我們已購置500多輛早餐車,投資上千萬元,經有關部門審批,會分批與市民見面。”太原華天朝華餐飲有限公司經理張波介紹,為了保證早餐質量,公司采用統一標識、統一采購、統一生產的模式管理,供應的早餐均當日制作。
省外企業進入太原早餐市場,雙合成等本土企業又有何反應呢?
太原雙合成娘家早餐餐飲公司經理馬素榮表示不怕競爭,優勢可以互補。目前,該公司上路流動早餐車上升至330輛。為保證服務質量,公司把330輛車分為10條線,并派專人每天在線路上檢查,如發現違規經營,不按公司標準服務,則進行處罰。
在擴大流動早餐車數量的同時,雙合成已決定推出“早餐亭”,這種取名“大貝貝”的早餐亭,初步設計寬2.05米,高2.2米,長1.65米,除能遮風擋雨外,里邊還會增加烤箱等設備,現場制作一些肉制品。
太原六味齋、江南等企業相關工作人員也表示,他們會堅持自己的早餐特色,學習國內外成功早餐企業經驗,研發新品種,更好地服務市民。
太原爭取3年內新增早餐網點500個
“不管企業之間如何競爭,市民一定會從中得利。”丁毅介紹,無論本土企業還是外來企業,都應盡量實現傳統早點的規范化和規模化生產;在早點新產品開發上下工夫,針對不同人群開發不同產品;企業要注重價格的控制,畢竟很多人不會在早點上花費太多。
今后,太原市將繼續強化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設、加快標準化早餐網點的規劃和布局,爭取3年內再建4個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新增各類早餐網點500個,使“放心早餐”門店、早餐車、早餐亭總數達到1000個以上,基本覆蓋6個城區,然后分階段,增加數量,提高質量,以滿足市民的消費需求。“正規早餐車、早餐店越來越多,無證早餐小攤販市場就會越來越小。”丁毅介紹,“早餐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盡力為早餐經營企業提供良好的環境,調動企業積極性,讓正規企業做大做強。目前太原經營早餐的人中,有許多是下崗職工和外來務工者,讓早餐經營者自覺納入規范經營,有關部門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這些經營者走上規范經營的路子,提升服務檔次,太原市民才能真正享受到衛生、營養、健康、便宜的早餐。
問題調查
你的早餐在哪吃?
市民會選擇什么地方吃早餐?希望吃什么?11月12日和13日,記者在省城長治路、和平南路、平陽路等地采訪了20位市民。其中,表示早餐一定會吃的有15位,認為可吃可不吃的有3位,表示不吃的有兩位。調查中有11位市民認為每天早餐吃飽了,但沒有吃好。
調查“您的早餐在哪里吃?吃些什么?”問題時,在太原平陽商貿城干個體的白瑞蘋介紹,自己是做個體的,由于時間比較緊張,只好在路邊小攤買兩根油條,喝一碗老豆腐當早餐,消費不會超過3元。有時看見早餐小攤不太干凈,自己也顧不得那么多。“去肯德基等快餐店吃早餐,干凈是干凈,但價格也相對比較貴。還有一個原因,我喜歡吃包子稀飯這種傳統搭配的早餐。早餐天天要吃,這也是一筆開銷。”趙成說,他在太原并州路一家電子儀表公司工作,洋快餐店早餐,每次去消費,怎么也要10元錢。吃包子稀飯,5元至6元就能行。
在記者的調查中,有12位市民表示希望市場上能出現一些干凈、便宜、衛生的早餐攤點。“由于是新建小區,家門口1千米內沒有早餐攤點。最好能方便買到早餐,價格也不要太貴。”于俊麗對記者說,去年她在晉祠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附近購買了一套住房,由于小區配套設施還沒完成,每天為吃早餐發愁。“早餐車好是好,但品種還是單一。比如我買份丸子湯,早餐車上只有包子、面包之類。”韓瑞新,在太原市一家塑料制品廠工作,他認為早餐車臨近馬路,人群汽車往來,如果封閉不好,也不太衛生。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