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婦幼保健院門口的LED電子屏上滾動著“先住院后付費”的字幕
160余家定點醫療機構啟動新農合“先住院后付費”服務模式兩個月來——
到9月22日,帶著質疑聲問世的太原市新農合 “先住院后付費”服務模式,啟動已整整兩個月。
22日,太原市衛生局通報的數據顯示,兩個月來,全市4464名患者享受此政策,無一例逃費;與去年同期相比,農民住院人數上升,增幅穩定;且全市無一家醫院出現墊付不起的情況。至此,當初那些“住院人數暴增”“新農合基金崩盤”“農民賴賬、逃賬”等的質疑之聲不攻自破。“政府給患者一個信任,患者回饋給政府一個信任。在此過程中,醫療機構體現了其公益性價值,達到了醫患雙贏。”太原市衛生局局長郝寶清說。
根據衛生部的統計,我國有近一半病人生病不就醫,約有29.6%的病人應住院不住院,這與“看病難看病貴”的實際情況不無聯系。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接受采訪時說,“先看病后付費”模式之所以能這么有生命力,主要是因為基層醫保制度的完善。
【兩個農民的經歷】
看病“享受了貴賓待遇”
9月18日9時50分,太原市婦幼保健院,29歲的太原市婁煩縣農民張鳳玲順利生下一名男嬰。聽到母子平安的消息,孩子的姥姥——50歲的劉桂香喜極而泣。一天前,劉桂香帶女兒張鳳玲來醫院做產前常規檢查。沒想到車剛進了太原市區,張鳳玲就肚子疼,要提前生產。“當時我嚇得腦袋發蒙,怕女兒堅持不住,生到半路上,更怕人家醫院不收!”劉桂香說,當時她身上就帶了幾百塊錢檢查費,要是住院連交押金都不夠。
火急火燎趕到醫院,聽到醫生說,“不用交押金,現在農民患者住院,簽個協議就行。”還沒等劉桂香反應過來,女兒就被緊急送進了產房。住院幾天來,醫院對女兒和剛出生的小外孫都照顧得很好,奇怪的是,一直沒人催著家屬去繳費。“護士讓我們安心住著,出院結算就行。看完病才收錢,這在過去想也不敢想。”劉桂香說。
9月19日下午,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腎病科。75歲的張全發老人坐在病床上跟護士聊著天。張全發來自太原市窊流村,是科里的老病號,因糖尿病引發腎病,每年都要來住幾次院。最近兩次住院,老人都不用交押金,出院結算。他風趣地稱自己是“拎包入住”,享受了貴賓待遇。
劉桂香口中的“不敢想”和張全發所說的“貴賓待遇”,是指太原市從7月底啟動的參合農民“先住院后付費”措施。
今年7月22日,太原市開全國省會城市之先河,在全市160余家定點醫療機構啟動新農合“先住院后付費”服務模式:入院不用交押金,只需留下新農合證件,與醫院簽訂協議,出院時結算自付部分。太原市衛生局局長郝寶清稱,“在省會城市大范圍實行‘先住院后付費’的新農合服務模式,這在全國尚無先例,也無成功經驗借鑒。這一舉措的目的,就是讓農村急危重癥、貧困患者得到及時救治,也有利于緩解醫患矛盾。”
【一所醫院的突圍】
“救命第一”模式實現醫患雙贏
盡管全市范圍的新農合服務新模式啟動于2012年的7月,但試點工作卻始于7年前的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那時候,這家醫院還是一家“吃不飽肚子”的普通中醫院。
2001年,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只有150張病床,使用率不足30%。醫療差錯時有發生,醫患糾紛頻繁,醫院十分不景氣。這年年底,魏中海臨危受命,擔任院長一職。“有一段時間,新聞上頻繁曝光一些醫院,因病人交不上醫療費而拒收患者的事。大家心想,能不能從這個點找突破,為醫院尋找病源,尋找出路。”直到現在,原院長魏中海仍不否認,當初班子成員改革的初衷是為了“盤活醫院,吸引更多患者來看病。”
2005年3月,一副刻有“有錢沒錢,救命第一”的牌子懸掛到了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急診樓前。醫院對急危重癥患者和“三無無姓名、無住址、無陪人”病人打開方便之門,承諾在不交一分錢的情況下,全力救治。一時間,患者奔走相告。
同時,“不掏錢就看病”這一冒險之舉也在業內激起不小的波瀾。許多人跑到院長辦公室,擔心患者看完病不給錢,醫院財政雪上加霜。魏中海問大家,“假如我們的親人得了重病去醫院,我們是希望交了費再搶救還是馬上就搶救?”他希望醫護人員將心比心,換回患者的理解和尊重。
幾個月后,“有錢沒錢,救命第一”模式的成效初顯。醫院就診人數大增,很多科室由過去的“醫生坐等病人”到患者排隊掛號、托關系找大夫。2007年,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后將全國現場會開到了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探討交流“有錢沒錢,救命第一”模式。醫院真心為患者服務,患者將醫院的美名傳向四方。到2010年年底,醫院的門診量、住院病人分別比掛牌前增長了3.6倍和4.6倍。“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發展。”魏中海說,這種服務模式讓醫院和患者實現了雙贏:不僅擴大了患者來源,也使醫院的公益性得以體現。
今年5月18日,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在全省率先啟動“先住院后付費”模式,將太原市絕大多數加入醫保和新農合的患者納入到該服務模式。截至目前,該院已有7300多名患者“先看病,后交錢”,醫院累計墊付了72萬元,沒有一例惡意逃費。針對特困人群,醫院免除了400余人的欠費。
如今,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已成為全國“先住院,后付費”服務模式的成功先行者,接待全國各地的學習考察團也成為現任領導班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針對顧慮商量對策】
出臺制度緩解醫院的墊付壓力
啟動容易實施難。“先住院后付費”模式,無論對病患還是對醫院,無疑都是一件大好事。但在省城醫院大范圍推行后,太原衛生系統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今年1月1日,郝寶清接任太原市衛生局局長。通過前期的群眾走訪,他發現百姓對醫療衛生系統的感情很復雜,一方面“意見很大”,另一方面卻“心存期待”。
郝寶清說,有一位老患者來信,反映在某家醫院治療期間,醫生給開了五六千塊錢的貴藥,卻一直無法報銷。這位患者在信里反復說,“郝局長,我這絕不是告狀,醫院在給我治療期間還是很盡心的。我就是單單反映一下不能報銷的問題,如果醫院解決確實困難,我就再也不會提起這個事兒了。”
“并不是患者不講理,只是我們的工作做得太差。”調研之后,郝寶清跟班子成員商量,“城市的醫療優質資源多,農村的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咱們能不能先在農民中試行‘先住院后付費’?”
大家意見不統一,有很多顧慮。比如,該政策可能會釋放農民的住院需求。全太原市新農合每年有3.5個億的資金盤子,盤子不大,抗風險能力就不強。萬一大家都來住院,資金兜不住底,崩盤了怎么辦?其次,有逃賬賴賬的怎么辦?第三,如果有醫療機構和患者合伙套取醫保資金,怎么辦?最后,醫院墊付治療費,是否存在困難和壓力,墊不起錢怎么辦?針對這些前期顧慮,郝寶清跟大家一一做討論,商量對策。
針對資金盤子不大的現實,太原市出臺了“先住院后付費”日報制度。各醫院每天上報農民住院數據,由太原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進行動態監測。一旦數據有異常,將隨時啟動預案以降低風險。針對可能遇到的逃賬賴賬問題,郝寶清說,首先醫院不能把農民患者都假定為想逃賬賴賬的假想敵,而是應該給予尊重和信任。醫院如果能提供一流的技術服務,溫馨的醫療環境,農民感謝還來不及,怎么好意思賴賬呢?即使有人逃費,醫院也可用暫停其新農合醫保、走法律程序等方法進行追查。從這個角度講,“逃費成本”太高,沒有人愿意為了逃避幾千元的醫療費而進入醫保黑名單。
為了緩解醫院的墊付壓力,太原市相應出臺了一些制度。比如,太原市新農合縮短了對經辦醫療機構的支付周期,變過去的一季度一結算為現在一個月一結算。一旦發現某個醫院墊付壓力大,新農合中心可以半個月給它結一次賬。此外,太原市從全市新農合資金中,長期預留出10%的風險資金,可以對個別縣區的虧空進行補救。
根據太原市衛生局的統計,截至9月21日,“先住院后付費”實施兩個月,全市4464名患者享受此政策,占到農民住院總人數的七成以上,無一例逃費;與去年同期相比,農民住院人數上升,增幅穩定;且全市無一家醫院出現墊付不起的情況。
【專家評說】
全省推廣需更多制度保障和約束
“過去是‘醫生點菜,患者埋單。’現在,患者不交押金,醫生沒有要患者一分錢就得先看病。這樣醫生就有了壓力。不能亂開單子,不能亂檢查亂用藥,否則患者拒交怎么辦?這就倒逼了醫療機構,促使醫院改善服務環境,讓患者滿意。其實真正的改變應該在這個環節上。”太原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心主任何進凱說。
新模式有沒有可能在省內其他城市推廣?山西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主任韓榮蓮說,首先必須肯定,太原市推出的這一新模式,打破了先交錢后看病的習慣做法,讓民眾感受到溫暖,有利于醫療機構樹立良好的形象。但是,該模式是否在短時間內適合大范圍推行,還需要時間的檢驗。更進一步說,全省推行需要更多制度方面的保障和約束。例如,對特困患者的醫療救助機制、對惡意逃費患者的懲處標準。“目前該模式只能建立在雙方互信的基礎上。萬一出現一方違約,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沒有對應的懲處標準。萬一出現貧困患者大面積欠費,現有的救助機制也難以保證人人都能得到幫扶。因此說,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依,才能保證好措施走得更遠。”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