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的增收只是山西眾多包扶村村民們的縮影。從2010年11月起,山西全省開展干部下鄉駐村活動,要求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到農村最困難的地方、到群眾意見最多的地方、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在此基礎上,2011年6月,山西省委又明確提出領導干部包村增收,實現包扶村收入翻番的目標任務。截至去年年底,全省6000多個領導干部包扶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達到23.9%。
山西是一個貧困人口多、農民收入低的欠發達省份。2010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80%。按照2300元的新扶貧標準,山西農村還有452萬貧困人口。為此,山西把農民增收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民增收作為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和突破口。
“下只是形式,上才是目的。開展干部下鄉駐村領導包村增收活動,最重要目的是把農民人均純收入提上去。”山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湯濤說。
與以往“下來看看”不同,這次干部下鄉駐村包村增收是帶著任務的。山西要求領導干部把發展“一村一品”作為開展包村增收活動的核心任務,明確幫扶目標,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扎實推動包扶村農民生產增收,確保到“十二五”期末,幫助所包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翻番目標。
長治市沁縣南溝村是長治市委書記田喜榮的包扶點,通過招商引資,他幫助村里新上了一個總投資2100萬元的商品肉雞養殖場,一個投資1100萬元的有機蔬菜生態莊園,一個手工藝產品加工和勞務輸出項目,這三個項目使這個過去人均純收入只有2000元的村子在去年達到了3600多元,今年預計可達到5000元。
農民收入有了實質提高,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改善。廣大下鄉干部依托部門優勢,積極整合資金,協調各方關系,幫助村里解決了大量與群眾利益最直接的安全飲水、交通、供電等生產、生活難題。
“干部下來了,俺們農民收入上去了!”這是記者在包扶村采訪時聽到最多的話。
臨汾市大寧縣委書記劉奎生包扶而吉村后,就融入了而吉村民的生產生活,不管是駐村調研還是在機關上班,只要是村民反映困難問題,他都熱情接待,認真辦理,對需要一段時間解決的,他都要逐一詳細記錄在民情日記中,并分別制定落實措施和時限,不到一年時間,就為村民辦實事20多件,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而吉村民的貼心人”。
沁縣松村鄉黨委書記李佩璋對干部下鄉駐村帶來作風上的改變深有體會,他說:“干群魚水情,但不能光浮在水面上,只有沉下去和群眾打成一片,才能讓群眾沒有畏懼感,愿意接近你,和你交朋友。”
該村一村民高興地說,干部真正為村民辦實事,這樣的干部,農民打心眼里喜歡!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