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記者了解到,大同市在修復明代府城北城墻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北城墻有多層夯土墻疊壓,在中段最內側發現漢代以及更早時期的元素。
大同市城區現存的古代城墻以歷史悠久、承接延續時間較長著稱。從2009年起,大同市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古城墻進行修復。據參與調查的考古人員介紹,明代大同府城北墻從夯土結構等方面可分為西、中、東三段。中段寬度與其北面的操場城南墻一致且對應,長約979米;西段長約427米、東段長約319米,東、西段在結構內涵上是一致的,均有從外向內依次傾斜靠壓的三層夾墻。最外側夾墻含煤渣、遼金遺物等,應為明代所筑墻體;最內側夾墻時間可能晚于漢代,但不晚于北魏平城早期;中間的夾墻約在唐遼時期。而北墻中段與兩側不同,從外向內依次有明代、北魏以及北魏之前的三層夾墻。從這三層夾墻中發現有漢代與戰國時期的元素,而未發現唐遼時期的夯土墻體。府城北墻中段墻體的這種情形再次揭示:操場城東、北、西墻以及向南至明代府城北墻中段這一范圍,是戰國時代的古城、漢代平城縣城、北魏早期平城的范圍。
來源:山西新聞網 三晉都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