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至5日,來自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張柏、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等國家省市的23位著名考古、歷史、神話、民俗學家,就人祖廟發現的6200年前“皇帝遺骨”和文化遺存,在吉縣舉行人祖山考古文化旅游鑒評聽證會。與會專家通過現場考察、會議論證等形式形成共識:吉縣人祖廟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祭祀女媧的考古遺跡;清理媧皇宮在女媧塑像下發現的“皇帝遺骨”(成人頭骨),根據北京大學C14測年為6200年前的測定結論和明代當地人的墨書題記,可能屬于傳說中史前“三皇時代”的“媧皇”遺骨。“皇帝遺骨”及其他考古發現,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填補了上古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斷層,說明山西吉縣人祖山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為吉縣人祖山區域是中華婚育文明、農耕文明、八卦和古代歷法起源地之說提供了實物佐證。該發現也為人祖山文化旅游開發“重光中華人祖文化第一山、構建全球華人祭祖朝圣地”奠定了可靠的歷史文化依據。
與會專家們考察人祖廟遺跡現場,并對上述遺物進行了鑒評論證。專家認為:在漫長的母系社會中,女媧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號,同時也成為氏族首領的名字,不會只是一個女媧,會有一代又一代的女媧產生。木函題記中“皇帝”之說,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媧,是后人對母系社會首領女媧崇高地位的追稱。所以這個遺骨,無疑是明朝人認為的“媧皇”遺骨。經專家鑒定,人祖廟中發現遺物分戰國、漢唐、宋元、明清、民國五個時期,并有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動物骨頭,說明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祭祀女媧的考古遺跡。還有專家認為,該媧皇宮位于人祖山主峰頂端,最早可能是女媧氏族祭天或祭祖的祭壇,女媧死后,葬身于此,成為陵墓,爾后經歷代修建,建過享堂,最后演變成為人祖廟。現存遺跡,是幾經復修的明清混合建筑。媧皇宮前古稱臥云臺的巨石上,有方、圓兩個石窩、棋盤、小柱洞,可能是女媧、伏羲先民觀天測斗,創造八卦、制定歷法,開啟農耕文明的遺跡。專家認為,人祖山依托豐富的中華人祖文化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通過建設祭祖廣場、史前人類博物館、修復人祖廟、修復千年羲廟、建造朝圣天階等文化工程,可以更好的傳承中華人祖文化,支撐晉陜峽谷大壺口旅游區發展、凝聚中華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人祖山位于黃河中游,呂梁山脈西南部。其主峰位于吉縣城東北30公里處,海拔1742.4米。主峰頂端的人祖廟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GPS坐標為北緯36°15′47.9″,東經110°37′51.5″。自古這里人文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四季風景宜人。早在1984年,媧皇宮遭人破壞時,原任該縣副縣長原發憲與考古工作者閻金鑄等人上山考察,就在女媧塑像下發現遺骨,包以黃綾,盛于木函。“木函”墨書寫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燒了金山寺,皇帝遺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遺骨先人流下”。明代人的墨書記載把該人骨稱為“皇帝遺骨”。因當時條件所限,未能深入研究,僅記下木函上的文字,將遺骨放還原處。后來,媧皇宮被幾經盜掘,遺骨失散。
2009年以來,吉縣縣委、縣政府實行“轉型跨越”發展方針,大力推進文化旅游,支持“人祖山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開發人祖山。他們在山西考古研究所田建文教授指導下,由臨汾市文物局、吉縣文管所和人祖山文化旅游開發公司考古部,從2011年8月13日至10月9日對人祖廟遺跡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發現遺物291件(套),其中有戰國時期陶豆柄1件、繩紋殘筒瓦3件;漢唐時期殘筒瓦和瓦當各1件;宋元時期“景德元寶”(1004~1007年)、“崇寧通寶”(1102~1106年)、“宣和通寶”(1119~1125年)銅錢、條磚和瓦當5件;明清,大多琉璃殘構件、陶制殘構件、瓦當、戥子、瓷碗和“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咸豐通寶”銅錢及“光緒元寶”、“大清銅幣”銅圓等。在媧皇宮積土中找到人頭骨、木函殘片和許多動物骨頭。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C14同位素測年,人頭骨距今6200年;動物骨頭距今2100——900年。這是吉縣柿子灘2001年獲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后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來源:山西新聞網 臨汾頻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