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足之勢已成 山煤打造煤炭“沃爾瑪”


    時間:2012-05-28





     山煤華麗轉身(下)

      以煤為主,相關多元的煤炭板塊;以高速輪對為主,優先多元的非煤板塊;以資本運營和項目孵化為主的金融投資板塊——如今,在轉型跨越發展的道路上,山煤集團已走出了一條“三足鼎立,相輔相成”的發展之路。

      然而,無論是輪對上馬,借殼上市,還是打造煤炭“沃爾瑪”,山煤人心中的終極理想,仍然是打造一個擁有國際煤炭供應鏈的企業帝國。

      借殼上市 玩轉資本

      在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山煤人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為企業的整體飛躍保駕護航。而二十多年從事財務管理的杜建華深深明白,只有通過上市,企業才能實現“裂變”式的發展,才能建立風險防范機制。“把資源基地扎下去,把上市工作推上去,我們就能擁有兩個翅膀,今后的發展也將會是飛速的。”

      2007年年底,山煤集團開始提出上市的設想,準備了四五個月,但因為金融危機暫時擱淺。按照設想,公司原本想采用IPO上市的方式。

      (所謂IPO,即首次公開募股,指企業透過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向投資者發行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業發展資金的過程)。

      但當時有350余家企業在證監會排隊等著批復。而且山煤集團是國有企業,不是股份制,需要一些政策豁免,用IPO的方式上市,難度很大。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山煤集團開始在危機中尋找商機。在股價全面下跌的情況下,他們馬上想到調整上市路徑,走借殼上市的路子,實現最低成本上市。最終,在眾多A股市場的殼公司中,他們選定了中油化建。2008年10月,出于保密的原因,杜建華單槍匹馬去談判。短短一個多小時,便和中油化建談成,并以每股5.7元的價格鎖定,然后用了一個月就取得了初步成功。

      事后,好多人問杜建華,您有什么魔力讓上市這件并不容易的事聽起來如此簡單?他沉吟半晌,只答復了12個字:未雨綢繆,謀定而動,動如脫兔。說著容易做起來難,一般企業上市準備個三兩年都很正常,他能夠快速達成,主要還是源于平時工作的積累和對機會的把握。

      杜建華說:“2008年10月,借殼是最佳時機。前提是我們有充足的準備。到了中油化建總部,對方的問題我都能對答如流,尤其是對財務上的情況了如指掌,集團整體發展思路也明確,他們一聽就覺得我們比其他券商介紹的合作對象都要好。中油化建這個殼放了兩年沒出手,他們也要選擇好的合作伙伴,我們都是國企,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名譽和股東利益,自然一拍即合。”

      借殼成功后,“中油化建”股票走勢一直很好。2009年12月,“山煤國際能源有限公司”的名稱被核準,當年便實現了名稱變更和資產置換。短短一年,山煤集團的凈資產由原來的43億元增至200億元以上,增幅高達500%,到2011年年底,已凈增加了500個億,增幅高達1200%。

      2010年10月,山煤集團啟動了山煤國際再融資。2011年9月21日,非公開增發獲證監會審批通過,共募集資金55億元,再融資規模在全國企業中排名第三。山煤集團不僅實現了山西省屬煤炭企業資本市場權益再融資“零”的突破,同時也刷新了山西地方企業資本市場融資規模記錄,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發展20年來山西地方企業融資規模之最。與此同時,10億元的企業債券獲國家發改委批準。2011年山煤集團的直接融資額達83億元。

      今年4月28日,山煤國際的股價已漲至每股28.26元,比當年借殼上市時的鎖定價高出4倍多。

      下一步,在資本運作方面,山煤集團將把智奇輪對推向資本市場。智奇輪對項目是全國唯一的輪對生產基地,資產很清晰,因此其上市也是必然的。目前,山煤人正在研究具體方式,最后會選擇在國內還是在海外上,需要進一步吃透中外合資企業的政策。

      煤炭超市 全國布局
      
      無論是輪對上馬,還是借殼上市,山煤的主業終歸還是煤炭,做好老本行是山煤基業常青的不二法門。事實上,早在山西煤炭資源整合之前,山煤集團已經在悄然布局其煤炭全供應鏈帝國。
      
      記者曾看過《山煤集團煤炭全供應鏈全貌圖》。圖中,暗灰色的地球被作為背景,襯托著淺黃色的中國“雄雞”。在“雄雞”的心臟部位山西省境內,標注了21個小紅圓點和5個紅色的三角形箭頭,這代表著山西境內的21座煤礦,80個煤炭發運站點和五大煤炭儲運中心。而在“雄雞”的頭部、胸部、腹部和尾部,一共標注了18個大紅點,分別是山煤集團位于內蒙古、甘肅的煤田,和位于內蒙古、甘肅、河南、重慶、湖北、廣東、福建、浙江、山東、河北等地的煤炭物流園區、煤炭儲配中心以及煤炭裝船碼頭。



      有了這些物流園區,山煤集團便擁有了吞吐煤炭的能量。除了國內的煤炭供應外,山煤集團還從美國、澳洲、印尼、俄羅斯、外蒙古等國家進口煤炭,同時也向日本、韓國、印度、巴西出口煤炭。

      顯而易見,這幅圖直接明了地表露了山煤打造煤炭帝國的雄心。

      4月6日上午,在山煤集團辦公大樓的19層會議室里,說起山煤打造煤炭全供應鏈的出發點,杜建華說,作為煤炭貿易型企業,山煤應對風險的能力不強,如果沒有自己的煤礦資源,就是無源之水。但我們也絕不能與傳統的煤炭生產企業來比煤炭產量,只有揚長避短,在夯實生產基礎的同時充分發揮山煤貿易的優勢,打造煤炭供應鏈,把重點放在配煤服務和物流服務上,控制中間(即通道),參股兩頭(即煤礦和碼頭、電廠),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場機遇。“從山煤自身層面來講,山煤集團有進出口權,有多年的國際金融網絡,有市場意識,有服務客戶的意識,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從市場層面來說,我國還沒有形成一條完整的煤炭供應鏈,尤其是煤炭物流非常不發達,這也是為什么煤價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從政策層面講,國家在2008年取消了煤炭訂貨會,也預示著煤炭交易市場化的大趨勢。我們也看到了,國內的煤炭交易中心一直搞不起來,就是因為沒有解決動態儲備、產品標準化以及交割庫的問題。此外,企業的發展要順應大勢,響應號召,適應變化。煤炭全供應鏈是利國利省利企之事。”

      2009年,在沿著轉型跨越的方向大踏步前進的路上,山煤集團迎來了從煤炭貿易向煤炭產銷一體化戰略轉變的重要機遇。

      這一年,山西省啟動煤炭資源大整合,并形成了“5+1+1”的主體格局。即在山西省的7家大型煤炭企業中,以“5”家傳統的煤炭生產型企業為主體,以1家煤炭運儲企業和1家煤炭貿易企業為兩翼,進行資源整合。擁有煤炭出口專營權、國內煤炭銷售權、鐵路運輸計劃單列權的山煤集團,緊緊抓住作為“1”的整合契機,先后共整合地方中小煤礦50余家,總體產能達到3000萬噸。

      目前,山煤集團擁有主體礦井21座,分布在大同、忻州、晉中、臨汾、長治、晉城6個地市,形成了山西省內動力煤、煉焦煤、無煙煤、半無煙煤四大煤炭生產基地。并在陜西、蒙西、河南、甘肅等貨源集中地開辟了重要的貨源組織基地。加上山煤集團原有的秦皇島、天津、日照、青島、連云港、京唐等主要中轉港設立的港口公司,新成立的海運公司,在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地區等主要市場消費地建立的四大配煤中心,形成了覆蓋煤炭主產區、遍布重要運輸線、占據主要出海口的獨立完善的煤炭內外貿運銷體系,建立了和以市場和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模式。“說白了,我們不過是借用了超市的經營模式,一手托兩家,上游整合資源,中間打通通道,下游整合市場。”杜建華稱,他的目標是要打造一個煤炭行業的“沃爾瑪”。等這些基地全部打造成功,屆時,山煤集團的靜態儲煤量將達到5000萬噸,動態的煤炭吞吐量將達到4.5—5億噸。

      船隊出海 揚帆遠航

      在打造煤炭超市的過程中,對山西人來說,山煤集團還做了一件新鮮事兒,即打造了山西省首支船隊。

      山西是一個內陸省份,為什么要弄船啊?事實上,山煤組建船隊,可不是為了顯擺自己實力強大,鬧著玩的。其真正目的仍然是打通運輸通道,保障山煤集團的煤炭全供應鏈運行順暢。

      2009年9月9日,山煤集團成立太行海運公司。到目前為止,船隊已擁有10艘船只。目前,這10艘船的總裝載量超過1000萬噸。盡管對于未來山煤4.5—5億噸的吞吐量來說,這點海運能力微不足道,但這一舉動卻使山煤集團在客戶心目中贏得了信任。

      更讓人稱奇的是,山煤這支船隊的組建費用,全靠神奇的資本運作之手。2008年,在賬面資金只有4億元的情況下,山煤管理層果斷決定以每平方米7000元的價格,用10億元買下長風大街的兩棟大樓,一個用作辦公樓,一個用作開發五星級酒店。

      很快,房地產價格飆升,這兩棟樓的市值不斷上揚。到銀行來評估時,兩棟樓可貸款20多億元。集團拿出15億元購買船隊。很快,船隊又被融資租賃給銀行,完成變現。如今,這兩棟樓房轉回的資本將近100個億。

      在資本運作的魔力之下,山煤集團的經濟體量由2008年的40多億元,一舉飆升至2011年的540多億元,成為山西轉型跨越發展的樣板和標桿。

      一如其打造的山西省第一支出海船隊,山煤集團這艘大船如今正乘風破浪,駛向更遠更遼闊的地方……

      評論

      山煤崛起背后的“第四生產要素”魔棒

      2008年總資產為40多億元,2011年為540多億元——如果以時間為橫軸、以資產量為縱軸建立坐標系,山煤集團的演進路徑,無疑呈現出一條上升曲線,堅挺而陡直。

      然而,不僅僅是數字的飆升和體量的壯大。

      從單一的煤炭進出口貿易業務,到打造5000萬噸靜態儲煤量、4.5—5億噸動態煤炭吞吐量和自己的海運船隊的煤炭全供應鏈;從基礎能源產品的供應商,到高端制造業的領軍企業;從實體經濟的縱橫捭闔,到資本市場的長袖善舞……山煤集團鳳凰涅槃式的華麗轉身,著實讓人驚艷不已——長期以來,一提起以煤炭為主業的山西企業群,“傻大黑粗”幾乎成了其慣常的公眾形象。說得刻薄一些,不過就是一群占資源稟賦之地利,靠宏觀經濟之天時“吃飯”的“賣炭翁”而已。

      省委書記袁純清履新山西伊始,在2010年7月舉行的一次與大型資源型企業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就曾明確指出:“以煤為主干的大型企業,具有規模、資本、資信等優勢,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擁有多年積累的管理經驗、人才團隊、產業基礎和高端技術成果,對山西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既是轉型發展的重要主體,又是跨越發展的重要主體。”

      然而,企業轉型跨越發展最為關鍵的要素是什么?我們不妨對山煤集團做一番理性剖析。如果說在山西省煤炭資源大整合中躋身7家整合主體企業之列,山煤集團是抓住了政策機遇;那么,在一無人才,二無技術,三無設備的情況下,瞄準高鐵輪對項目,挺進高端制造業領域,成為國內唯一的高鐵輪對生產企業,則堪稱有效配置資源的神來之筆。如果說整合煤礦產能,構建動力煤、煉焦煤、無煙煤、半無煙煤四大煤炭生產基地,構想煤炭“沃爾瑪”,打造全產業鏈的煤炭帝國,是夯實煤炭主業的戰略舉措,那么借殼“中油化建”,實現上市融資,組建海運船隊,則彰顯了山煤人高超的資本運作能力和宏闊的全球視野。

      在山煤集團這一系列令人炫目的經營運作中,讓人充分感受到被譽為“第四生產要素”——企業家才能的神奇魔力。在西方經濟學中,傳統的生產三要素為:勞動、土地和資本,英國經濟學巨匠——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則在此三者之外,增加了一種生產要素,即企業家才能,即企業家經營企業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與創新能力。正是由于不同的企業管理者的企業家才能存在差異,所以才會出現“在前三要素相同的條件下,有的企業盈利而有的企業虧損”的問題。

      顯然,在當前全省上下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命題下,山煤集團的狂飆突進,不僅是一個企業經營發展的成功個案,而且為我省資源類大型企業提供了一個可資參考和借鑒的樣本。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