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三晉大地,文化資源蘊藏深厚。如今,這些文化寶藏正被山西一些民營企業挖掘出來,轉化為經濟和產業優勢。
廣靈剪紙:小剪刀剪出大產業
位于山西東北部的廣靈縣祖輩流傳剪紙的民間手藝,其剪紙以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中華民間藝術一絕”,并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如今,廣靈剪紙已不僅僅是一張文化名片,更成為能幫助當地人致富的文化產業。“過去剪紙只是節日里的裝飾品,如今卻成了增收致富的新門路。”當地著名的剪紙藝人王興利經歷了剪紙產業的興起和壯大,“開始是到村里的集市上去賣,再后來做成禮品到縣城里賣,到如今帶著剪紙到北京、上海的各大展會上去展示。價格也從一毛兩毛到現在的成千上萬,小剪刀剪出了大產業!”
不僅如此,王興利還擁有自己的剪紙工作室。雖然是只有二三十個人的家庭作坊,但一年也能收入十幾萬元。不過,“家庭作坊還是規模太小,即使有大的訂單也沒辦法接”,現在的他已經在考慮擴大規模了。事實上,像王興利這樣的家庭剪紙作坊現在也在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大的文化產業公司。
成立于1999年的中國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擁有更加完整的產業鏈: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廣靈剪紙職業培訓學校四大機構形成了集設計生產、教學研究、旅游觀光、展覽銷售一體化的剪紙產業鏈。到 2011年底,園區總產值達到2640萬元,出口創匯186萬美元,比去年增長20%。
定襄木雕:用木頭濃縮傳世古建筑
眼前是一個兩米高的“微縮版”應縣木塔,廊檐門扇雕刻清晰,巧奪天工。此種木雕模型需以50年以上的桃木為原料,使用54種不同形式的斗拱,由近二十萬個零件組成,每一個零件均以毫米計算。
這樣一件木雕作品,如果按照傳統工藝,需10個人用一年時間方能完成。然而,山西忻州市定襄縣晟龍木雕模型藝術有限公司通過現代化機械手段,6個人只需2個月就可完成。
山西文化資源蘊藏豐富,尤其以古建筑文化最為突出,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東方建筑藝術博物館”之美稱。
“山西的古建筑如此絢麗多姿,我就想把它們用木雕模型的形式表現出來,讓更多的人能直觀地了解山西乃至全國古建筑的精妙之處。”晟龍木雕模型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辰說。“文化產品首先要以文化為基礎,但是產品要有特色,要符合市場需求,進行個性化制作。”劉曉辰憑借自己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采取藍海戰略,進行個性化操作,產品也從原來的旅游產品發展到了高檔禮品、博物館藝術藏品以及高校的教學模具。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劉曉辰的木雕廠由家庭式作坊發展到擁有260余名員工,年銷售額可達2400多萬元的當地龍頭企業。下一步,他還要將全國的古建筑也納入木雕模型范圍之內。
然而,與實際的經濟效益相比,劉曉辰更看重木雕所傳播的古建筑文化。“山西的古建筑燦爛多姿,一定要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它們的魅力。”這是劉曉辰事業起步的初衷,也是一直支撐著他走下去的動力。
宇達青銅器:“青銅器王國”這樣煉成
走進宇達集團,映入眼簾的是一件件流光溢彩的青銅藝術品和一個個由美術大師掌控的青銅藝術品創作室。堅持文化為魂,珍品為本,位于晉南地區的山西宇達集團一舉成為我國最大的“青銅藝術品制造企業”,并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二十年前,瀕臨倒閉的夏縣工藝廠經過股份制改造,更名為山西宇達集團公司。總經理衛恩科從縣文化局展出的一件件精美的夏代青銅器中受到啟發,結合運城的關公文化,打造出了一批關公銅像,市場很快被打開,并且一發不可收拾。
在關公銅像的基礎上,宇達集團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又開發出了更多個性化創意產品,并在專業化、高端化、國際化上大跨步前進:改造、提升大型青銅雕塑制造、安裝技術,成為全國最具競爭力的巨型青銅雕塑制造企業;組建創意團隊和技術創新中心,將中國古代青銅器經典裝飾技術運用到青銅藝術品,提升產品文化附加值;與國內外拍賣行合作,聯袂打造藝術品收藏、拍賣高端平臺,成為海內外雕塑家作品走向世界的通道;瞄準日益增長的旅游市場,開發高端旅游紀念品市場。
衛恩科說:“從事文化產業的人都是因為對文化有著深厚的熱愛,但做文化產業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企圖靠一個點子就獲得成功。”
目前,散落在三晉大地上的一個個龍頭文化企業正迅速崛起,成為助推當地經濟發展的產業“金雞”,在實現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的同時,也向世人展示和傳播著山西的特色傳統文化。
來源:山西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