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以來,山西省積極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充分肯定。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取得顯著成效。煤炭資源整合對經濟金融的影響如何?整合后有哪些問題值得關注?企業對金融機構有哪些后續的金融需求?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深入到政府主管部門、企業和金融機構進行了認真調查,并在全省選取50戶煤炭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探求金融支持煤炭工業發展的新途徑。
煤炭資源整合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開始進入大礦發展階段。至2010年年底,山西省煤炭礦井數量由2005年的4278座減少到1053座,壓減75%,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全部淘汰,單井平均規模達到120萬噸/年以上,比2005年提升了6倍多。
二是安全生產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全省煤炭生產百萬噸死亡率,由2005年的0.905下降到2010年的0.1876,比2009年降低了42.86%,比國家下達的0.351指標低0.1634,比全國的平均值0.749低0.5614。
三是煤炭總產能不斷增加。在整合礦井沒有全部投產的情況下,2010年全省煤炭產量達到7.4億噸,為歷史最高水平。2011年全省有100座重組整合建設改造礦井投產,新增產能約1億噸,全年煤炭產量預計達7.8億噸。
四是煤炭資源回收率提高。以調查的陽煤集團為例,該集團通過改進采煤方法和應用新設備、新工藝,使原地方小煤礦30%左右的資源回收率,提高到整合后的60%以上。問卷調查顯示,在50戶煤炭企業中,有64%的企業資源回收率上升了50%以上。
五是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以往小煤礦采1噸煤損耗6噸資源,百萬噸死亡率是大礦的7.25倍,山西省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態價值損失每年達300億元。如今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全部淘汰,采煤機械化程度由24.8%提高到81%,實現了煤炭資源的有序、集約、高效開采,為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鋪平了道路。
金融為煤炭資源整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支持煤炭資源整合的信貸資金比較充足
由于兼并主體大多有國企或上市公司背景,被金融機構認為是優質大客戶,各金融機構都想在資源整合和后續技改貸款中獲得市場份額,因此出現了扎堆營銷貸款的現象,為煤礦兼并重組整合提供了充足的信貸資金。問卷調查顯示,50戶煤炭企業中,有45%的企業整合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貸款,有64%的企業認為銀行貸款滿足率高,僅有2%的企業對金融支持表示不夠滿意。
(二)銀行金融服務和金融工具創新力度增強
一是在信貸政策和措施方面,各商業銀行積極爭取總行的授信額度傾斜,并創新推出銀團貸款、并購貸款、技術改造專項貸款、搭橋貸款、整合重組專項貸款等多種信貸產品,為煤炭資源整合主體提供了多樣化的信貸支持。二是在金融工具方面,各商業銀行除積極為煤炭資源整合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發行債務工具提供金融支持外,還通過貿易鏈融資、固定資產融資、采礦(探礦)權融資、供應鏈融資、融資租賃等多種金融工具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三是在金融服務方面,各商業銀行主要為煤炭資源整合企業提供資金管理、上市財務顧問等方面的金融服務。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工商銀行601398,股吧還創造性地推出了一攬子全程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方案包括財務顧問、信貸支持、融資服務、金融創新等多個方面,為整合企業提供了全方位、專業化的金融服務。
(三)基金、信托機構積極參與煤炭資源整合,基金、信托一般以并購基金形式進入到煤炭領域,獲取一定股權,以股份分紅或者股權回購方式收回成本
目前,已經有中國平安601318,股吧(首期100億元)、山西能源產業基金(首期100億元)、中信信托(40億元)等機構投資者參與到山西煤改項目。
煤炭資源整合后續發展影響與金融支持分析
(一)資源整合后續發展對經濟的影響
一是煤炭資源整合由“兼并重組”轉入“復產提速”,拉動全省經濟快速增長。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的第一階段即煤礦的兼并重組、整合接管工作于2011年5月份基本完成,目前已進入復產提速、改造建設階段。從整合第一階段情況看,由于兼并重組的煤礦大多處于關閉或改擴建狀態,影響銷售收入實現;加之整合初期,資金需求量大,企業整合成本高,盈利增長有限,進而影響到財政收入。煤炭資源整合由“兼并重組”轉入“復產提速”后,煤炭行業實現規模化經營,產銷量增加,企業盈利能力增強,上繳稅費增多,拉動全省經濟快速增長。
二是加快煤炭產業結構的升級改造,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煤炭是山西省傳統工業鏈條的源頭,煤炭產業的提檔升級能帶動相關產業鏈條高效運轉,促進整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問卷調查顯示,50戶煤炭企業中,有76%的企業認為“整合有利于企業改進技術,提高煤炭裝備”,有40%的企業認為“煤炭資源整合后有利于煤炭產業轉型發展”。
(二)煤炭資源整合后續發展對金融的需求及影響
一是煤炭資源整合后續資金需求旺盛,加大了信貸資金供給壓力。從煤炭產量提升角度分析,2008年山西煤炭產量為6.2億噸,根據兼并重組計劃,到2015年山西煤炭產能約12億噸。據調查,煤炭產能每提高一噸,建設成本(含設備、施工等)約為300元,產能提升6億噸,則需1800億元投資。按照企業自有資金比例占30%計算,所需銀行信貸等融資規模近1300億元。從煤礦改造擴建角度分析,此次兼并重組整合后,山西煤礦中約有80%的礦井需要進行改擴建,按照改造建設一個90萬噸/年的礦井需要資金 2 億元計算,完成全省整合目標預計共需資金1376億元。另據工商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需求報告分析,全省煤炭資源整合后續技改資金需要2000億元。
二是整合效應在資本市場率先顯現,直接融資比重將逐步攀升。通過資源整合,煤炭行業的集中度得到提高,避免了資源浪費,煤炭行業安全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有了整體提升,盈利能力增強,整合后集團企業股票在資本市場較為活躍。以調查的潞安集團為例,隨著整合礦井產能釋放,企業有望在未來兩年進入煤炭產量增長爆發期。同時按照山西省資本市場發展規劃,到2015年,煤炭資源的七大整合主體將全部實現整體上市。在此過程中,煤炭行業的資產證券化率將會越來越高。
三是從煤炭行業退出的民間資本可能影響國家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的效果。在山西煤炭資源整合過程中,部分民間資本以股份制形式進入煤炭企業集團,但有相當一部分民間資本從煤炭行業退出。據有關部門調查,因煤炭資源整合退出的民間資本達1500億元。部分金融機構反映,這部分退出的民間資本重點流向以下幾個領域:其一,外地煤炭行業。在外省招商引資的各種優惠政策吸引下,部分退出的民間資本流向內蒙古、陜西、貴州、新疆、青海等省,繼續從事煤炭開采和煤炭深加工等行業。其二,房地產行業。全國房價持續上漲的態勢和房地產業利潤率較高的特點,吸引了一部分退出的民間資本從事房地產投資。如投資到太原的星河灣、富麗城等房地產項目建設。其三,金融行業。部分民間資本入股城市商業銀行、參控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擔保機構及典當行。
幾點建議
煤炭資源整合對經濟金融影響深遠,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對其負面影響同樣應予重視。從問卷調查結果看,大多數煤炭企業認為應“下放基層商業銀行的貸款管理權限”、“加強擔保機構建設,創新抵押、擔保等新型貸款方式”、“創新煤炭資源整合后續基金,跟進金融產品”。因此建議:
(一)借助金融市場力量,推進煤炭經濟發展
以煤炭資源重組整合為契機,支持煤炭優質資源逐步向上市公司集中,鼓勵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定向增發,做優、做大、做強,積極推動重組主體整體上市。同時,加快煤炭整合企業股份制改造步伐,鼓勵并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上市。對資源類轉型企業或項目發行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等直接融資工具,相關管理部門要簡化發行審批程序并優先辦理,以提高市場資金配置效率。
(二)創新金融支持方式,為煤炭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平臺
為支持煤炭行業的發展,山西已經推出了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和能源產業投資基金政策。從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征收的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達559.5億元,因此建議將部分基金投向煤炭企業技改項目。同時積極推進山西能源產業投資基金的募集,為煤炭資源整合籌措資金。此外,山西民間資本充裕,但投資渠道狹窄,應考慮建立私募基金支持煤炭行業發展。
(三)積極開辦“綠色信貸”業務,支持煤炭企業轉型發展
當前整合后的煤炭企業正向低碳化方向發展,急需金融業的支持,金融機構應積極服務低碳經濟發展,大力開辦“綠色信貸”業務,支持企業開發和使用節能降耗、保護環境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要支持煤炭整合主體由資源、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通過煤炭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煤炭產品附加值,實現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尤其要大力支持發展現代煤化工,推動現代煤化工園區建設,形成煤化工特色拳頭產品,促進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
(四)密切監測民間融資動態,合理引導民間資本流向
加強對民間融資的跟蹤監測和調查,及時了解掌握民間融資動態,深入分析其對經濟金融的積極作用和不利影響,做好信息反饋和政策建議。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規范和引導民間資本合理有序流動。抓住民間資本急于尋找投資出路的時機,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引導民間資本投入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等領域,有效發揮民間資本的積極作用。
來源:金融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