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擁軍拯救晉祠大米


    時間:2011-12-07





    站在太原市晉源區王郭村十幾畝露天曬場上,看著收獲的60萬公斤水稻,35歲的武擁軍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4年多時間,武擁軍將開采煤礦帶來的收入全部投入綠色農業發展,讓曾經的北稻一絕、皇家貢米重獲新生。而今,在武擁軍的身后又多了10個煤老板,他們的加入讓萬畝晉祠大米的夢想不再遙不可及。

    2002年,武擁軍承包了晉源區一座煤礦,隨著煤炭價格一路飆升,武擁軍的財富迅速達到2000多萬元。煤炭的暴利帶來的是瘋狂挖掘,最多時晉源區達到上百家煤礦。過度開采的后果是,晉祠難老泉斷流,晉祠大米瀕臨絕跡。不能再“吃祖宗飯、斷子孫路”,武擁軍決定重新找回逝去的晉祠大米。2006年,武擁軍在一片質疑聲中,回到家鄉王郭村。

    武擁軍成立了合作社,從村民手中租賃回700畝土地。請專家指導、雇農民耕種、挖渠建塘,第一年下來收獲了20萬公斤水稻,卻凈賠200余萬元。2007年,他制定了太原首個晉祠大米生產標準。2008年,他給大米注冊了“晉祠”、“難老”等有地方特色的商標。去年,武擁軍種植水稻等農作物3000畝,糧食總產量750噸,其中水稻畝產達600公斤以上。今年2月,武擁軍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大戶。

    王郭村變了,王郭村百姓的生活好了。武擁軍投資135萬元對村外環路進行了硬化,投資2000多萬元建起幼兒園、小學校、職業中學,投資150萬元建起文化綜合樓,完成了舊村一期拆遷改造工程,村民們不出一分錢就住上新樓。村民的收入從4年前的一個月1000元,增至現在的1800元。村里700多位6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都能免費領到一袋奶、兩顆雞蛋,每月還有100元的補助。

    武擁軍自己的腰包卻越來越癟了。但他仍然信心十足,他說,農業是個回報周期長的產業,前期以投入為主,再過四五年,就能達到收支平衡點,屆時每年會有20%的回報率。“晉祠大米最輝煌時種植達10萬畝,如今只剩1萬畝可使用的黑土地。我想實現從千畝到萬畝的跨越。”這不是癡人說夢,如今在武擁軍身后,又多了崔培德等十來個投資煤炭、房地產的太原商人。“從當初的不理解,到現在成為他的后盾,我們看到了轉型發展的希望。”崔培德告訴記者。

    這幾天,武擁軍又有了新想法,探索農村公司合作發展的新模式。拿出公司不少于70%的股份平分給每位村民,讓公司利益與全村村民利益“結實”地捆綁在一起,他打算在2012年底以前完成改制。

    來源: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