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軸”轉五洲“承”運四海 小軸承插上騰飛翅膀“轉”出大市場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26





      軸承,被譽為工業的“關節”,是機械設備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大到高鐵、風電,小到家電、手表都有它的身影。很多人不知道,在山東省聊城市的一座小縣城,這里不僅是中國數一數二的軸承生產基地,還是中國最大的軸承交易市場。在這里,每年軸承產業營收達500多億元,占全國市場的十分之一。“軸”轉五洲,“承”運四海,關于軸承的故事每天都在這里上演。


      早上6時,在臨清市煙店鎮,當第一縷陽光刺破薄霧,一場不同尋常的“農村大集”已然人聲鼎沸。千余攤位沿街鋪陳,叫賣聲此起彼伏。但這里不聞雞鴨魚肉的市井氣息,也不見文玩古董的歲月沉淀,空氣中彌漫的是機油與金屬的硬核味道。這里交易的,是驅動現代工業運轉的精密“關節”——軸承。


      煙店軸承大集已風雨無阻24載。然而,這只是冰山一角。步入煙店鎮區,目之所及鋪天蓋地的軸承廣告牌如鋼鐵叢林般聳立,7000多種型號軸承在此匯聚,實現了全品類、全尺寸的“軸承宇宙”覆蓋。


      臨清市煙店鎮黨委書記林玉恒介紹,這個產業是由貿易到制造,開始的制造是由復制、維修、翻新開始起步的,首先經歷了打假的陣痛。


      “打假風波”讓不少企業難以存活,然而這恰恰給了臨清第一次鳳凰涅槃的機會。2014年,國家提出“促中國產業由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臨清市乘勢而上,在現有基礎上迅速調整軸承產業結構,打造自有品牌。


      在煙店、潘莊、唐園三鎮長約8公里、寬約5公里的區域內,設置軸承產業聚集區。三鎮各司其職:煙店鎮主打軸承產業制造,潘莊鎮聚焦軸承倉儲物流,唐園鎮著眼軸承零部件加工。一套精密軸承需經歷的鍛造、車、磨、熱處理等20余道工序,都能在這三個鄉鎮找到相應企業生產加工,這在全國獨一無二。


      福建人蔡梅貴20年前就來到了臨清,主要從事軸承貿易。一開始他認為,相比于制造型企業,做貿易風險要小一些。但隨著臨清軸承產業的規范化運行,蔡梅貴也大刀闊斧進軍了制造業,把廠子安在了主打生產加工的煙店鎮。其主營的非對稱調心滾子軸承成為山東省軸承行業的“單項冠軍”,產銷量位居全國第一。與一般對稱軸承不同,這種非對稱的設計能讓水泥罐車、礦機等大型機械在惡劣條件下流暢運行,且終身不用更換軸承配件。


      企業負責人蔡梅貴介紹,它把有限的空間集中到一邊,使用當中有到10—12度的傾角,直接超越德國的軸承壽命。目前,已經整批批量生產,也一直在國內在用,出口歐美比較多。


      在環保壓力下謀求高質量發展之路


      合理的產業布局讓臨清徹底擺脫了“貼牌加工”的歷史,而三鄉鎮各有側重、避免內卷式的生產模式也催生了5000多家軸承相關企業,個體從業者達到1萬多戶,20萬人從事軸承的加工、生產和銷售。可蓬勃發展的軸承產業,接下來卻面臨著一個更大的問題。


      2018年,國家出臺“打贏藍天保衛戰”計劃,修訂完善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型行業準入條件。這對于臨清的不少軸承企業來說,面臨著“治污要賠”“不治要停”的難題。


      李鳳龍的小廠就是被關停的314家企業中的一個。當時,他剛把自己的軸承小作坊從村里搬到鎮上,準備大干一番的時候卻被澆了一頭冷水。


      眼看著企業停工,臨清又一次站在了產業轉型的十字路口。痛定思痛,當地立即成立由市委牽頭,工信、科技、商務等部門和鄉鎮政府組成的軸承產業鏈專班,一口氣投資建設7個軸承園區,建設標準化廠房,統一辦理環評手續,引導小微企業向園區聚集。


      臨清市委副書記、市長周超介紹,通過給企業配套的污水處理廠,配套固廢處理,解決了生產環保的問題。這些小企業入園以后,人工成本以及用電、用水成本都降低了,實際上提高了企業的產業競爭力。


      數字融合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招”。也正是借助環保促轉型的這一契機,臨清市三步并作兩步,讓企業進園區的同一時間,直接開啟軸承的數字變革創新,所有企業統一“上云”。在這個工業互聯網平臺上,企業可以向上統一找精品鋼貨源,向下依托同一個品牌統一打市場,一年交易額達3億多元。


      目前,臨清市5000多家軸承企業中,規上企業達11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7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84家,專精特新發展已成為軸承企業的新潮流。


      緊抓“一帶一路”機遇 臨清軸承插上騰飛翅膀


      以貿帶工、以工促貿是臨清市軸承產業發展的獨有特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臨清扎下陣腳,整個臨清的軸承產業也占到了國內市場份額的十分之一。大伙都想著往國際市場去闖一闖,然而,在外國客商眼中,臨清軸承名不見經傳,外貿之路起初并不順暢。


      華工軸承是臨清市最大的軸承生產企業之一,其生產的風力發電軸承年產量達8000套,主要作用于風力發電的扇葉轉動軸。早已被國內市場認可的華工,卻是苦于打不開國際市場。


      面對困局,臨清成立由政府、協會、企業三方參與的軸承進出口貿易促進會。由貿促會嫁接國外客戶和本地資源,企業通過貿促會間接出口。


      一方面往外走,另一方面就把外國客戶請進來。臨清市辦起了軸承、零配件及專用裝備展覽會,連續9屆展會,吸引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臨清洽談合作。


      雙管齊下,帶來的是臨清軸承產業年出口額達到45億元。然而,距離真正的產業跨越還差最后一關——物流。


      正所謂好風憑借力,當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萬事俱備的臨清迎來了騰飛的機會。當地與山東港口集團、濟南鐵路局等部門合作,成立魯西國際陸港。開通長江以北地區首條馬士基全程提單專列,實現臨清和世界任一港口的互聯互通。


      臨清市青港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長青介紹,通過魯西國際路網班列運輸,相對于汽運來說運輸成本降低了15%—20%。海關監管操作封關運營之后,他們又為當地的軸承企業提供了便利的通關條件,實現了一次清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提高了企業的通關效率。


      臨清市商務和投資促進局副局長張紹山介紹,軸承出口企業只要下單要出口,從臨清到目的港全程運輸物流全部由內陸港提供全程服務,這樣就是“門到門”。


      “臨清號”東連海上絲綢之路、“魯疆號”西接歐亞大陸橋、“齊魯號”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如今,每天下午18時,一列列裝載著軸承的圖定班列就會從魯西國際陸港出發,通江達海,運往世界各地。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