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阿里——中國絨山羊之鄉


    時間:2012-12-04





    阿里高原,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部,與印度、尼泊爾接壤,總面積34.5萬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巍峨的岡底斯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構成了地區骨架,形成了這片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的高原,世界屋脊的屋脊”。

    西藏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阿里又是西藏的重要牧區,地區草場面積達3.9億畝。阿里冬季極其寒冷而漫長,干冷的環境使得阿里的牧草具備了粗蛋白含量高、粗脂肪含量高、無氮浸出物含量高和粗纖維含量低的“三高一低”的特點。高寒的氣候和優質的牧草,造就了阿里具有極強御寒能力的藏西北絨山羊,孕育了有著“纖維寶石”和“軟黃金”美譽的阿里山羊絨。

    阿里地區絨山羊飼養距今已有5000年歷史,與鄰近的克什米爾地區同為世界山羊絨的重要生產地和集散地,國際上把這一帶的羊絨稱為“開司米”(Cashmere,即“克什米爾”),其中阿里山羊絨最為優良。藏羚羊絨直徑一般為11—12微米,故稱“沙圖什”(波斯語“羊絨之王”之意),阿里山羊絨直徑多在13—15微米,其細度僅次于藏羚羊絨,且平均自然長度在5厘米以上,凈絨率達70%以上,具有彈性好、手感柔軟、色澤光亮等獨特品質。阿里山羊絨中符合特細型羊絨(≤14.5微米)標準的約占15%,細型羊絨(14.5—16.0微米)占42%,粗型羊絨(≥16.0微米)占43%,經農業部新疆種羊及羊毛羊絨質量監督監測中心檢驗,阿里山羊絨具有血緣純度最高、絨細度最細、無饑餓痕跡、紡織性能好等特點。

    阿里絨山羊的科研及推廣工作從上世紀90年代起步。1990年,阿里地區部分縣的絨山羊原種場參與了西藏絨山羊綜合開發研究項目并獲得圓滿成功,順利完成了西藏自治區6項有關科研推廣及階段性課題研究項目。1992年,阿里山羊絨榮獲中國首屆國際農業博覽會“金質獎”,此后,又榮獲西藏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

    黨的十六大以來,阿里地區按照自治區“區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規模化”的要求,進一步加快了絨山羊產業帶建設進程,著力提升阿里絨山羊品牌效應,大力實施絨山羊優先發展和山羊絨品牌發展戰略,努力推進絨山羊和山羊絨的產業化、規模化,采取了以龍頭帶基地、基地連牧戶的舉措,逐步建立了以各縣絨山羊原種場為中心、擴繁場為基礎、鄉村選育點為橋梁、科技示范戶為紐帶、逐步向農牧區輻射的絨山羊良種繁育體系。同時狠抓“阿里山羊絨”原產地保護工作,積極推進產業標準化進程,多次與國內絨山羊科研權威機構合作,邀請區內外相關專家幫助制定了《阿里絨山羊產業地方標準》,與新疆羊絨羊毛檢測中心合作,制定了《西藏絨山羊白絨型》、《西藏絨山羊紫絨型》標準,并通過了自治區農牧廳質檢中心評審。

    近年來,特別是西藏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以來,阿里地區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提升一產、壯大二產、做強三產”的要求,圍繞絨山羊資源,在“特色”上做文章,加快絨山羊產業帶建設進程,著力打造阿里絨山羊品牌,努力推進絨山羊養殖和山羊絨加工產業化。

    目前,阿里地區扶持發展絨山羊養殖示范村24個、示范戶3531戶,扶持農牧民14124人參與優質絨山羊養殖增收,絨山羊存欄量達到了141.45萬只,占全地區牲畜存欄總數的50.4%,在畜群結構中位居第一,優質絨山羊養殖量達到了35萬只,年產山羊絨304.4噸,羊絨年銷售收入8218.80萬元,阿里的羊絨產品也廣銷國內外。

    今年8月,阿里地區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授予“中國絨山羊之鄉”稱號。阿里地區也將以此次獲評為契機,堅定不移地大力發展絨山羊特色產業,計劃到“十二五”末,全地區絨山羊養殖量達到150萬只,飼養比例達到60%,優質絨山羊數量達到50萬只以上,山羊絨年產量達到330噸,充分利用絨山羊這一特色資源,引領廣大牧民群眾過上更加富足美滿的小康生活。

    來源: 西藏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