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云南省迪慶州維西縣供銷合作社按照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要求,結合境內地貌和氣候特點,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引導、扶持農民發展藥材產業,讓農民實現增收致富。目前已形成全縣1/4的農戶參與,種植面積近4萬畝,年產值近億元的藥材種植規模。維西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處于“三江并流”腹地。全縣農村人口占91%,當地氣候冬長無夏,春秋相連,僅有冷暖、干濕和大小雨季之分,年平均氣溫11.4攝氏度。高差懸殊的海拔,分布不均勻的光、溫、降水,形成了特殊的立體氣候,適合各種植物生長,因此,維西被譽為“藥材之鄉”。
建基地引導示范
為了能讓農民盡快掌握藥材種植技術,維西縣供銷合作社在全縣各地建設了各種藥材種植示范基地。今年,由康普供銷合作社帶動成立的維西康洛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永春鄉臘八底村建設桔梗示范基地50畝、白術示范基地50畝、紋黨參示范基地100畝。育木香苗100畝,可供800畝地種植。維西供銷藥材土產有限公司還投資25萬元在攀天閣鄉果咱底村建設了13畝當歸育苗基地。在現場指揮的公司技術員何志明告訴記者,明年出苗后將分發給塔城和攀天閣兩個鄉鎮的農民種植,面積可達到1000畝,當歸成熟后由公司負責回收。基地還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僅是建在果咱底村的基地平時每天就需用工40人,每年有2個月左右用工達到100多人,人均工資80元/天。維西縣目前有各類藥材種植基地8個,其中供銷合作社建設的就有4個,總面積達1.5萬畝。
搞合作擴大規模
“種植要上規模,才好和外地老板對接。”攀天閣鄉美洛村村民和品貴說,他家是村里的種藥材大戶,2010年種了5畝蟲婁,2011年又種了7畝,另外還種了10畝瑪咖。但就憑他家這點產量,外地老板老遠跑來收購是劃不來的,所以市場不穩定。
2011年11月,在縣社的指導下,由和品貴牽頭成立了維西品貴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美洛村360戶農戶中,有136戶加入了合作社,共種植35畝蟲婁、150畝瑪咖、100畝秦艽、100多畝木香。合作社成立后,藥材的規模、產量、質量都上去了,外地藥材老板主動上門與合作社聯系訂貨,保證了藥材穩定的銷路。
據介紹,2007年3月,由康普供銷合作社帶動成立了第一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維西康洛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到現在有成員150人,社員1116戶,帶動農戶3560戶,種植有紋黨參、當歸、付子、蟲婁等藥材1.3萬畝。目前全縣供銷社系統已發展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20個,入社農戶2000多戶,帶動農戶9337戶,約占全縣農戶的1/4,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93萬畝,年產值9825萬元。計劃到2015年將藥材種植面積發展到6萬畝,畝均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
建龍頭保證銷路
為保證藥材的銷售渠道暢通,縣社成立的維西供銷藥材土產有限公司與中國藥材總公司簽訂了意向性收購協議,并與購種苗的農戶達成收購承諾。如當歸長大后,由縣藥材土產公司回收,以16元/公斤為保底價,當市場價高于保底價時,按市場價收購,保證農民只增收,利益不受損失。2011年至2012年,供銷合作社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對藥材土產公司進行改造擴建,改擴建之后公司年收購藥材將達到3000噸,產值1200多萬元。
“種了不愁銷路,老百姓最得實惠。”永春鄉花洛壩村村民李汝先說:“供銷社讓我們種的藥材,看得見,摸得著,有人指導,有人收購,我們最相信供銷社了。”永春鄉花洛壩村2010年由政府扶持種植了350苗冰葡萄,葡萄要到2012年底才開始摘收,在沒有收入的兩年內政府每年給予1000元/畝的補助。為了增加果農的收入,縣社引導村民在葡萄園中套種中藥材,由維西康洛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具體指導并收購。李汝先家有4口人,在供銷合作社的指點下種了5畝藥材,去年收入4萬多元,僅此一項,人均收入就達1萬元。現在全村70多戶人,家家都種了藥材,最多的人家年收入近9萬元。
收入上萬農民實現小康
種植藥材幫助農民邁上了小康。和品貴說,他家種的是當地蟲婁,5年以后才能采收,這5年每畝共需投入資金8萬元,畝均年純收入可達到16萬元以上。期間可采蟲婁籽賣,今年收了20公斤蟲婁籽,市場價2500元/公斤,可收入5萬元。瑪咖年畝收入4000元,他家的10畝瑪咖今年收入將在4萬元左右。
維西康洛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志光告訴記者,木香畝產量可達到600—700公斤,按市場價6元/公斤計算,畝收入可達到4000—5000元。而秦艽畝收入也可達到4000多元。永春鄉拖枝村魚塘組村民李文義,兩個兒子和兒媳都在外省打工,妻子去幫兒子帶孫子,他一個人在家育了8分木香苗、1.6畝桔梗苗,種了4.5畝木香、1.3畝付子、2.7畝續斷,2011年純收入9萬多元,比幾個子女在外打工的收入還多。永春鄉花洛壩村村民陳松秀家,去年種了兩畝黨參,收入2萬多元,種了3畝秦艽,收入1萬多元。陳松秀說,今年收入可能會達4萬元。如今,維西除縣城所在地外,其余9個鄉鎮都在種藥材,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藥材之鄉”。
來源:西南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