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黃縣地處豫北黃河故道,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杰地靈,物華天寶,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被譽為:"中國紅棗之鄉,中華尋根圣地,中州生態家園"。
內黃是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平原綠化高級達標縣,中國紅棗之鄉,生態旅游別具洞天。45萬畝棗林,12萬畝槐林,16萬畝桃、杏、蘋果等各類果園,還有10多萬畝油菜花、20多萬畝三櫻椒、30萬畝花生等等,一年四季,繁花似錦,瓜果飄香,特有的自然景觀和田園風光,點綴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內黃。
棗林深處,槐林之中,有星羅棋布的紅棗采摘園,有建筑風格古樸典雅的農家樂別墅,有波滔萬頃的森林公園,有幽閑自得的垂釣水域,原汁原味的田園風情,是現代人尋找返璞歸真的理想佳境。
內黃,華夏兒女尋根祭祖的圣地,文人墨客觸摸文化淵源、啟迪心靈感應的處女地,城市新貴崇尚自然、放縱心境、返璞歸真的理想地。
內黃大棗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歷代帝王之貢品。內黃縣素有“棗鄉”之稱,全縣現有棗林46萬畝,年產鮮棗12萬噸,年產值2.4億元。
內黃紅棗共有品種60余種,以內黃大棗為大宗。內黃大棗,品質優良,個大肉厚,富有彈性,果味酸甜可口,營養豐富,既可鮮吃,又可干制加工。其中富含果酸、十八種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百果之王“和“活微生素丸”之譽。
內黃大棗個大肉厚、內部組織松軟,彈性好,利于加工和長途運輸,可加工成為多種食品,是目前加工的上乘品種。近幾年依托豐富的紅棗資源,先后建成了內黃縣冬夏棗茶公司、內黃縣明星果果脯廠、內黃縣永盛棗制品公司為龍頭的加工企業群體,加工企業達400多家,從業人員2萬多有,年加工能力到5萬噸,產值5億元。加工品種有棗茶、棗汁、棗醋、棗酒、金絲蜜棗、香心焦棗、空心焦棗、無核糖棗、阿膠棗、烏棗、酒棗等幾十個品種。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及烏克蘭、俄羅斯、韓國、朝鮮、日本、泰國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其中冬夏集團生產的棗茶屬國內首創,曾獲1992年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輕工產品技術博覽會金獎,1993年全國星火計劃成果展金獎和中國北京首屆保健品博覽會金獎。全縣紅棗交易場所達200多處,年交易中轉紅棗15萬噸。后河鎮紅棗批發交易市場是河南省最大的紅棗批發交易市場。全縣建有紅棗冷庫50座,保鮮貯藏能力5000平方米,紅棗產業的發展還帶動和促進了加工、銷售、包裝、運輸、貯藏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目前,內黃縣做為河南省無公害紅棗標準化示范基地,生產的紅棗已成為符合無公害標準的“綠色果品”。
內黃縣漢高祖九年置縣,華夏人文始祖顓頊、帝嚳和商九代王太戊、十三代王河亶甲均先后建業封都于此。現存文化景區景點有規模宏大的顓頊帝嚳陵,舉世無雙的“三楊莊漢代民居遺址”、國內僅存的地上商代王陵商中宗太戊陵,還有唐代雙石塔、大興寺塔、元代無梁殿、岳飛廟、岳母祠等,以及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冉魏皇帝冉閔墓、岳飛習武等名勝古跡、遺址。內黃大地,無處不彰顯出華夏歷史文化的古樸與厚重。特別是顓頊帝嚳陵、三楊莊漢代民居遺址,更是折射出華夏文化內涵的博大精深。
顓頊帝嚳陵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高陽氏帝顓頊、高辛氏帝嚳的陵墓,據今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帝顓頊帝嚳制歷法,定婚姻,革巫教,創九州,發展農工,信惠天下,生商育周,可謂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其懿德,光浴九州,其勛業,永蔭后世,為世代華夏兒女所景仰。近年來,年謁拜人數達百萬之眾,顓頊帝嚳陵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尋根旅游勝地。
來源:中國質量信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