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武定縣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氣候資源多樣,立體氣候突出,山林土地廣闊,適宜種植各種中藥材,發展天然藥業的條件得天獨厚。
武定縣有豐富的野生中藥材資源和中草藥種植傳統。據中藥材資源普查,縣境內均有中藥材分布,共有801種中藥材,隸屬195科、488屬,尤以滇重樓、苦良姜等最為知名;種植中藥材歷史悠久,草烏、附子、板藍根、滇重樓、當歸、三七、桔梗等60多個品種先后試種成功。進行人工栽培的中藥材有20多種,可為生物藥業的發展提供優質的原材料。
武定縣立足自然資源、氣候資源和區位優勢,提出了建設“白藥之鄉”的戰略目標,把做強做大中藥材種植產業作為新形勢下進一步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財政增長,推動縣域特色經濟發展的戰略決策和重要舉措。同時,緊緊抓住云南省科技廳“云藥之鄉”認定和項目實施的良好機遇,經過實踐探索,走出了一條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培強壯大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和財政增長的科學發展之路。
武定縣引進云南白藥集團,在白路鄉關坡轉讓近2萬畝荒山,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并組建了云南白藥集團中藥材優質種源繁育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幾年來的發展,云南白藥集團中藥材優質種源繁育有限責任公司累計完成投資6100余萬元,形成固定資產2300余萬元,無形資產1156萬元。公司現有科研和管理人員62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6人,博士后2人以及20多人的中、初級技術隊伍。公司基地基本建設初具規模,搭建了一個可供野生中藥材馴化、繁育、種植、試驗和研究的技術平臺。逐步建立道地中藥材種質資源庫,已收集全部重樓屬植物中的23個種,建成了世界上最為齊全的重樓活體種質資源庫。先后承擔了國家發改委、國家科技部、省科技廳及州科技局等10多項工程、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通過系統研究,在重樓、黃草烏、紅豆杉、金鐵鎖引種馴化繁育、栽培技術體系以及病蟲害防治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建成了集云南道地藥用植物及彝藥植物品種資源保護、開發、科研、示范推廣、旅游觀光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特色“百藥園”。根據集團公司給予的政策,云南白藥集團中藥材優質種源繁育有限公司開展了重樓、黃草烏和金鐵鎖等藥材品種的購銷工作。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公司的銷售網絡不斷擴展、完善,藥材銷售額實現跨越式增長。
據介紹,該基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加快了民族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經濟效益顯著。截至目前,積極爭取國家、省、州各級投入1600余萬元,縣財政投入320萬元,開展中藥材種植基地基建設,建成了白路關坡基地智能化溫室、鋼塑大棚、水利管網、電力、園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及管理中心、培訓接待中心、專家樓等配套設施,基本建設初具規模,搭建了集科研、試驗、示范、推廣、旅游觀光、科普為一體的中藥材種植技術研究、技術示范、技術推廣平臺。通過基地的輻射和示范帶動,全縣中藥材種植技術水平逐步提高,種規模逐年擴大,產業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中藥材種植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2008年,全縣推廣種植黃草烏、附子等中藥材0.74萬畝,實現產值3326.4萬元,農民增收571.5萬元;2009年全縣推廣種植中藥材1.1萬畝,實現產值4001.6萬元,農民增收1260萬元;2010年全縣推廣種植中藥材1.5萬畝,實現產值4893.4萬元,農民增收1626.7萬元。2008年至2011年,云南白藥集團中藥材優質種源繁育有限責任公司上繳稅金達5000余萬元。“云藥之鄉”建設進一步優化了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了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財政增長。
社會效益顯著。云南白藥集團中藥材優質種源繁育有限責任公司中藥材種植加工企業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利用已建立的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臺,與中國藥科大、北農大、武漢大學、上海康橋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省內外多家科研院所企業建立了廣泛的科技合作關系,開展技術合作,先后承擔了國家、省、州、縣下達的重樓、金鐵鎖、紅豆杉等稀缺中藥材和草烏、附子等特色中藥材品種的種植試驗、示范、推廣及GAP技術規范研究等一批科研和科技攻關重點項目, 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重樓引種馴化繁育、栽培技術體系以及病蟲害防治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黃草烏、附子等特色品種已擴大示范推廣并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公司先后扶持武定縣中藥材種植、教育等經費近百萬元,支付基地周邊群眾勞務費300余萬元,帶動了廣大干部群眾思想觀念的更新,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加快了民族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步伐。國內外領導、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上千批近萬人次到白路關坡基地參觀考察和學習交流。“云藥之鄉”建設在穩步推進的同時,進一步擴大了武定縣對外開放,促進了全縣科技、經濟等方面的對外合作與交流,擴大了全縣對外影響力,提高了武定的知名度,“云藥之鄉”的品牌效應顯現。
生態效益凸現。基地通過林下資源種植中藥材等模式的推廣運用,推動了林權制度改革和林下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森林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同時,中藥材種植按照GAP技術規范種植,大量施用農家肥等有機肥,嚴格控制化肥和高毒高殘留量農藥用量,中藥材生產全程可控,產品綠色環保、安全。杜絕工業污染,減少人為污染,有效改善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中藥材種植產業科學發展。
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