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國經濟并不景氣情況下,8月8日,平山召開自改革開放以來,當地規模最大的經貿洽談會,項目總投資達到324.2億元。而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省會西部后花園,成為未來該縣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現場:簽約21個項目總投資300多億
8月8日,“老區情、柏坡行,平山之約2013經貿洽談會”在西柏坡溫泉城召開。這次經貿洽談會是平山縣改革開放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招商活動,由平山縣人民政府主辦,來自英國、韓國及國內央企、民企、商業協會等組織的170余家客商代表參加。
此次投資領域涉及城市提升改造、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文化、IT、新能源、新材料、醫藥衛生等眾多行業,平山縣發布招商項目50個,項目總投資970.3億元人民幣。活動當天簽約項目21個,項目總投資324.2億元人民幣。
據悉,這是老區平山縣繼走出去舉辦北京、香港招商會,請進來舉辦“平山·冀商協會項目對接洽談會”之后,在招商引資方面的又一大動作。平山已從坐等客商帶著項目上門,變為主動包裝項目上門找客商。
方向:擺脫鋼、電依賴建宜居城
平山產業基礎完備,有華北地區最大的西柏坡熱電廠和全國500強企業河北敬業集團,前些年,平山經濟也主要依賴鋼、電行業的這兩個大企業,但近幾年,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也日漸凸顯。
而項目建設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增強發展后勁的“支撐點”和“助推器”。目前,平山正依托優良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旅游文化等優勢資源,發展綠色產業,轉變發展方式,打造“多極支撐”新格局。“在工業上,力爭通過三年努力,建立起具有平山特色的綠色工業經濟體系。”平山縣長董曉航表示,未來的平山,將是一個生態園林之城、山水旅游之城、休閑養生之城、宜居宜業之城。
發展:剜到籃子里不見得就是菜
“前不久,有個擬投資2億元、年產量8000多噸的電解銅項目想在我縣上馬,因為能耗高被拿下了。”平山縣發改局一位負責人說,環評不過關,不符合產業政策,即使效益再高,也要拿掉。
作為省會西部生態屏障和飲用水源地的平山,如今已不能“剜到籃子里就是菜”了。“生態與經濟俱興,項目與綠色齊飛。”平山縣長董曉航表示,平山把生態環保放在重要的位置,嚴把項目環境準入關,優先發展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產業。
據了解,2013年平山縣續建、新開工項目320多項,總投資569.7億元,年內計劃完成投資不少于160億元。比如投資20億元的西柏坡國際旅游藝術村、投資5.1億元的博歐金屬3000噸精密鑄造機械零件生產線、投資8.5億元的西柏坡普斯盛地國際會議中心等項目建設正酣。投資106億元的河北學旺太陽能光熱發電成套設備生產基地、投資51億元的西柏坡電廠四期工程等項目正緊鑼密鼓地完善前期工作……“下一步,我們要結合平山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推介和對接,下決心引來一批龍頭型、基地型、集約式的大項目。”平山縣招商局負責人對未來平山的發展滿懷信心。
縣域經濟三問:
問環境生態環境是平山的后發優勢
記者:作為投資者,您覺得平山的投資環境如何?
云南大理洱海金沙旅游度假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曲:平山和大理有相像之處,有山有水,我們感到親切。我們曾到一些城市推薦我們的產品,感覺平山是想認真做事的,領導也重視。
平山的生態環境好,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旅游休閑度假將是重要的發展方向,希望政策、產業能予以更多導向,平山應當是石家莊、北京等城市的一個優質的休閑度假后花園。
河北泰宏地產集團董事長梁乃中:
之前,平山的經濟發展并不突出,但應該是更有后發優勢的。在華北地區,青山秀水以及好的空氣越發珍貴,我認為平山的環境,在華北來說算是好的,希望平山可以保持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們也希望平山縣能夠“以商帶商”,實現產業園區的發展對接,將全國的客商和更多的資金吸引到青山秀水的平山老區來。
問差距平山要在開放、招商引資上下工夫
記者:老區平山的經濟為什么會落下了?
平山縣委書記、西柏坡管理局黨工委書記李旭陽:產生差距的原因,不是因為基礎不行、資源不好,相反,在這方面,我們要比其他地方優越得多。至于如何把資源優勢變成發展優勢,我們就是要在開放上下工夫,在招商引資上下工夫,在項目落地上下工夫。
問未來通過三年時間建成現代化新城區
記者:未來平山將會有一個怎樣的發展?
平山縣長董曉航:聽過來到平山的客商的建議,平山將保持住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競爭優勢,還將抓一些重點項目,同時將以商招商,希望更大的企業團隊來到平山,發展平山,發展文化打造品牌。
平山將更加注重生態環保,造福百姓,吸引高端產業人群入住,新上的產業也將首先強調環保,然后是高附加值、高科技的產業,摒棄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在城市建設方面,圍繞“打造新城區、提升老城區、發展小城鎮”的思路,通過三年時間,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新城區,將縣城控制區面積由現在的35平方公里擴展到106平方公里。(記者宗苗淼)
來源:燕趙都市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