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隨著神府煤田和定靖油氣資源開發,拉開我市招商引資的序幕。1998年,榆林被批準建設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全市上下緊抓這一歷史機遇,乘西部大開發的東風,招商引資工作加快推進。特別是2006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資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位置,市縣兩級積極行動,開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招商引資活動,為全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資源型城市加快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招商·數字
392——2008年以來,共簽訂引資項目392個,總投資2856億元,引資2675億元;建成招商引資項目336個,資金到位1116億元,平均每年增長46%。2011年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共簽訂引資項目109個,總投資1993.17億元,引資1973.5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2%和118%。
294——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市外投資企業294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51%;2011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038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增加值的65%,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2%;實現利稅452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總額的58%;外來投資企業吸納就業人員26萬人,占城鎮人口的16%。
87——我市堅持大區域謀劃、大園區承載、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大市場運作,形成榆神、榆橫兩個省級開發區帶動50個市縣級工業集中區的格局。截至2011年底,全市通過招商引資累計建成能源化工重點項目87個,完成投資2223億元,58個投資規模在10億元以上的引資項目全部在園區聚集;13個超百億元的大型產業項目正在建設,61個累計完成投資超千億元的大項目已建成投產。中石化、神華等12戶世界500強企業,24戶中國500強企業,10家央企在我市投資。
150.28——今年1至6月,全市共實施境內省外項目78個,引進內資資金到位150.28億元(境內省外資金),同比增長12%,完成全年任務的56.5%,實現時間任務“雙過半”。
招商·一線
隨著我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快速推進,煤機裝備制造業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榆林天地煤機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通過我市招商引資,并經與相關方協商合作組建而成的。
8月15日,記者來到該企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寬闊的道路和翠綠的植物,不遠處一棟能一次入住400多人的職工宿舍樓正在火熱建設當中。而在企業車間內,整個環境干凈、整潔,不時夾雜著“隆隆”的機器聲,到處都是一派繁忙的勞動景象。
該企業綜合部主任張彥軍告訴記者,他是2009年來企業工作的,當時企業車間主體才剛建起,其它水暖電以及車間內的主要設備也都沒上。“我們七八個人租了一套單元來辦公,每次去廠區都要花費好長的時間。”張彥軍說,現在整個企業所在區域道路等硬件設施也日漸完善,來去十分方便。更重要的是,作為企業一期工程的加工組裝車間及廠區輔助配套設施建設也已全部完成,目前正在進行二期工程的建設。
為促進該招商引資項目盡快落地,我市明確了榆林天地煤機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在組建過程中除享受西部大開發、省市相關政策優惠外,還特別在土地價格、項目審批、后勤配套服務、政策性資金及貸款等方面都給予重要支持。公司于2010年11月份正式投入生產,當年實現收入3257萬元,凈利潤370萬元。今年預計實現收入5000萬元,凈利潤600萬元。
據介紹,今后該企業將結合我市建設能源化工產業基地的總體思路,立足把企業建設成國內一流的煤礦設備維修廠,同時進行機械加工、配件銷售、售后服務、設備租賃、技術服務等業務,主要服務榆林地區的煤礦企業,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對我市榆陽區所屬煤礦的煤礦設備維修市場占有率達到50%,并于2015年實現年營業收入1.35億元,利潤額達到1500萬元,創造就業崗位225個。
招商·舉措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工作,立足“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目標,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引資質量和規模再創新高。今年1—6月份,全市共簽訂各類合作項目88個,總投資1204億元,引資1203億元,招商引資簽約總投資及引進資金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13.46億元和230.18億元。
在具體措施上,我市進一步明確把招商引資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戰略,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要務、第一政績”來抓,切實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樹立開放意識、長遠意識、創新意識、服務意識、目標意識、效率意識,全力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今后,將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建設幸福榆林為宗旨,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主線,創新思路、完善措施、優化手段,力爭到“十二五”末,全市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達到50%,招商引資的規模、水平以及引資項目開工率、履約率等主要指標不斷提高,從而使全市經濟開放度及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趙小軍 胡鳳鵬)
來源:榆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