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調動河南省濮陽全市人民上下招商引資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盡快引進落地一批招商引資重大項目,提升全市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河南省濮陽市近期正式組織開展“招商引資百日攻堅行動”。
據了解,6月9日,濮陽市副市長郭巖松到濮陽市商務局調研招商引資百日攻堅行動開展情況。在聽取了濮陽市商務局關于招商引資百日攻堅行動情況匯報后,濮陽市副市長郭巖松指出,招商引資作為濮陽市三項重點工作百日攻堅行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濮陽市招商引資工作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濮陽市商務局作為招商引資主管部門,一定要抓住機遇,統一思想,深化認識,積極謀劃,扎實運作,確保完成招商引資百日攻堅目標,推動濮陽市招商引資工作再上新臺階。
面向沿海全方位引進
濮陽市副市長郭巖松強調,做好招商引資百日攻堅行動工作,意義重大,必須做到思想認識到位,工作措施到位,人員組織到位。一是落實工作措施。建立周例會、周通報制度,通報上周工作進展情況,安排下周重點工作,準確掌握情況,及時協調解決招商引資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二是建立健全招商引資臺賬。要認真梳理招商項目,建立工作臺賬、包括2011年簽約的項目和今年簽約的項目都要建立臺賬,列明項目基本信息、進展情況、項目分包人員、存在的主要問題、擬采取的解決辦法、時間節點等有關情況。對“落地慢”的項目,要逐一分析,找出制約落地的原因,拿出解決辦法,促進項目盡快落地,切實提高濮陽市招商項目落地率。三是落實工作責任。不僅要明確各縣區、各分包項目領導的責任,對濮陽市商務局負責的5個10億元項目的目標任務,也要分解到每位班子成員,實行責任驅動;要切實發揮專業招商小分隊的作用,整合力量,細化責任,確保百日攻堅行動取得好的實效。
根據安排,濮陽市自6月份開始,將利用6、7、8三個月時間,集中組織開展赴臺灣經貿交流活動和赴閩東南、環渤海、珠三角駐地招商等4個重要活動,邀請一批有意向的重要客商到濮考察投資。同時,深入開展招商引資項目落實年活動,對2010年以來簽約的每一個項目、每一個外來投資方進行回訪,摸清項目最新進展,查找制約項目發展的原因,解決一批久拖不決、制約落地的疑難問題,著力推動項目落地。落實招商項目臺賬管理制度,對招商項目逐個建立跟蹤臺賬,推動一批項目落地。力爭通過攻擊行動,使濮陽市2012年度簽約項目落地率達80%以上,2013年上半年簽約項目落地率達50%以上,每個縣區確保簽約2個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和3個5億元以上項目,確保落地2個投資5億元以上項目。主要是以金融投資、生物制藥、食品家具、商貿城及城市綜合體投資方面為主,兼顧機械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以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鼓勵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降低企業經營風險,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加強對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以此來帶動濮陽全市經濟發展。
高度重視大踏步進行
為確保招商引資工作的順利進行,濮陽市市委、濮陽市市政府高度重視,并作了具體的安排布置。
一是要利用好宣傳平臺,發揮好濮陽日報、濮陽信息港和濮陽政府網站的傳媒作用,開展招商引資論壇,重點宣傳濮陽市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大力宣傳本市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和相關規定,為進一步招商引資打好基礎。要求宣傳部門要利用好廣播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招商引資、創新發展的先進典型以及成功經驗,營造招商引資的濃厚氛圍。要求各部門要抓住有利時機,向社會各屆廣泛宣傳本市濮陽市的招商政策和項目,把廣大職工群眾發動起來,發揮所有人的人際關系作用,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不放過任何一條信息,形成人人宣傳招商、時時宣傳招商、處處宣傳招商的強大合力。
二是深入開展綜合治理工作,維護招商引資的良好環境。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建設,整合治安防范資源,創造良好的治安秩序,營造和諧平安的招商環境,保障外來人員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不受非法侵犯。
三是完善行政執法建設,創造高效廉潔的發展環境。凡是到濮陽市投資的企業,項目建設所需辦理的手續和文件一律限時辦結,做到一個項目、一套人馬、一抓到底,切實提供一條龍服務。要嚴厲打擊推諉扯皮、以權謀私現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破環招商引資環境,影響招商引資工作的,一定要堅決打擊,決不手軟,真正讓企業放心、省心、舒心。
四是積極打造良好的投資硬件環境。圍繞建設“生態族游名城”的目標,加快推進城鎮的交通、電力和給排水管網建設,全力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五是嚴格考核推進落實投資項目的簽約情況和落地情況。制定完善招商引資完成情況考核辦法,招商局要嚴格按照規定對各單位招商引資完成情況進行考核。濮陽市政府督查室要對各單位招商引資進展情況定期督查。各部門務必按照要求,強力推進,力求實效,按時完成招商引資任務。(李曉憲 姜宏軍)
來源: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