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品牌企業外貿出口越來越難,有品牌企業海外之路越走越寬,這已被國內企業出口貿易現實所反復證實。而今,中國外貿產業已經儼然身處微利時代,在勞動密集型企業日漸失去比較優勢的大環境下,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走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品牌道路成為破解當前外貿出口困境的一個重要途徑。
據媒體報道,在剛剛結束的第113屆廣交會三期展示和交易中,眾多中國參展商感嘆當下生意難做。對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言,由于歐美等傳統出口市場的持續疲軟,加上勞動力、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成本走高及人民幣升值,其產品出口利潤越來越薄,生存發展“壓力山大”。
然而,與之相反的是,國內一些有自主品牌的出口企業卻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南通一家服飾公司,在同行訂單大幅度縮水之時,其今年一季度的訂單量卻同比增長了10%;同樣得益于品牌建設,浙江一家大型鞋業公司,今年4月份的訂單比去年同期增長了約三成。這些企業的發展,都詮釋了這樣一個道理:出口貿易企業必須提高產品附加值,走精品路線,通過培育品牌實現突破,為拓展海外市場打通路徑。
企業謀求出口貿易長足發展,創立自主品牌、提升品牌價值已成為關鍵詞。事實上,由于品牌競爭力不強,我國一直停留在“出口大國,品牌小國”的階段。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統計,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高達40%,銷售額超過50%,個別行業甚至超過90%,但自主品牌的占有率卻不到3%。由于自主品牌國際競爭力不強,出口產品長期在價格戰這一低端競爭層面徘徊。而如今,隨著制造成本優勢向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轉移和外貿環境更加苛刻,我國出口企業更是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據統計,去年中國在美國的外貿出口份額只增長了10%,在歐洲則下滑了近20%。
由此,要改善我國外貿出口現狀,出口企業必須以品牌為基礎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但品牌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宏觀層面,政府相關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通過提供產業政策、構建信息平臺、完善法律法規、加大財政支持等發揮扶持和帶動作用;同時,在微觀層面,外貿出口企業要加大努力,增強品牌認知,制定出口品牌發展規劃,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附加值,力爭向產業鏈上游發展。我國外貿出口企業實施品牌戰略迫在眉睫,只有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共同努力,才能突破外貿出口瓶頸,拉動新一輪的國際貿易發展。因此,在外貿出口的微利時代,我們要大聲疾呼,外貿產業要盡快鍛造出一條建設自主品牌、提升品牌價值的“護身符”。
來源:中國工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