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變,還是回歸?汽車的發展總是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做著時代的往復運動。當所有專業媒體在上海車展里“往復”時,媒體人們都在“按動”、“走動”,唯獨缺少“心動”,與擋在場館之外翹首以盼的普通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次難得一見的車展盛宴,在媒體人面前僅僅是工作,他們必須爭分奪秒的拿到最新的照片,以最快的速度發布到自己的媒體上。即便是碰到了難得一見的千萬級夢想之車,也只能匆忙的坐在后座上,擺出一副用手當尺子測量腿部空間和頭部空間的動作,當攝影師按動快門后就匆匆離開,讓下一個媒體進行同樣的動作。如果你站在外圍看著這些汽車媒體人,會發現他們都一個個面無表情的做著各種往復運動。
如果你認為這是汽車媒體人把欣賞當做了工作的悲哀,那就錯了,因為媒體日之后的開放日,涌進來的普通人,會比媒體人更加無聊,他們在場外憧憬著各種豪車,卻變成了人頭攢動的往復運動。
按照慣例,地方車展是展銷會,是經銷商促銷、消費者買車的場所。北上廣的國際車展則是近距離接觸貴族豪車的機會。無論是哪種車展,人們都不是僅僅為了一睹“車、模”風采,與自己心愛的車近距離互動才能真正讓觀眾綻放出銷魂的微笑。
互動,永遠是加深人印象的最佳利器。在網絡世界,互動是社交、溝通的平臺,越能把自己的印記留在互動的平臺上,就越能增加用戶粘性,而車也是如此。
車在誕生之日起,就是為了社交而生的工具,他一直是互動的,無論是與道路的互動,還是與路人目光的互動,甚至是一架擦身而過的馬車,也會用最后的馬蹄聲與兩沖程的發動機聲形成互動。那個時候畢加索還活著,他說他不喜歡汽車,因為龐大的鋼鐵汽車與噪音和污染,讓他感到厭惡。于是乎汽車從此開始變小了。無論是車身、排量還是噪音。
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小車,而真正的與車進行了互動,而小車也成為了推動汽車技術發展的先鋒。我們如果細心發覺一下,世界最大的汽車品牌們,都是以小車為基石。他們造大車是為了政治資本,最新技術用大車做實驗,最終都運用在量產小型車上。而那些奢華車,支撐其價值的永遠不是最新技術,而是古老的手工藝。
當人們奇怪為何今年豐田提出小型車戰略的時候,我們可以站在觀眾和消費者的角度去想一想,人們對車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當自主品牌紛紛試水中高級轎車的時候,豐田為何轉而走向了小車?這是汽車時代的變革嗎?
顯然不是,這僅僅是中國汽車文化變革的前奏。中國人買大不買小的汽車文化也許還在繼續,但中國與世界接軌的汽車文化也許在一夜之間就會到來。這就像前面所說,互動是汽車的原始文化。當所有廠商都會造大車的時候,購買一個大車給自己帶來的獨特標簽感就消失了。中國的新新中產階級,開始對更加互動的小車給自己增加烙印感興趣了,無論是超小的Smart、還是可以印上外國國旗的Mini,甚至是他們做的線上線下活動,都讓年青一代趨之若鶩。
全新VIOS
全新YARIS
而豐田似乎看到了這一點,不但在此次上海車展上一口氣推出10色全新VIOS、全新YARIS,還把東京車展上才能看到的一系列互動車型帶到了上海。我們終于看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豐田真容。
在中國人眼里,中庸的豐田品牌瞬間變成了車展的焦點。媒體、競爭對手的高層,以及通過各種渠道拿到媒體日門票的男女老少,紛紛來到豐田展臺,排隊與豐田做互動游戲。
六座概念車FT-HT悅佳、個性Fun-Vii,要么讓一家人在車內互動,要么讓年輕人與車身互動,你會發現,在這里已經沒有了價格標簽、品牌logo,即使這個展臺里所有的車加在一起也不如一個超跑的價格,但卻在這里看到了互動觀眾比撫摸豪車還要純真的微笑。聽,他們真的在討論一家人如何分配六個座位,他們問這個車什么時候能上市。看,他們真的在全神貫注的在觸摸屏上操作,他們關注自己的影像怎樣以最美的姿態顯示在車身上。
上海車展豐田展臺
當然,這次豐田在車展上還不僅僅是產品上的互動,連同展臺的布置也與所有參展商截然不同。當我們習慣了參展商像道路兩旁的小商販一樣,我們也把她們當做小攤販一樣視而不見。因為即便是在香榭麗舍大街上,兩邊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商場,也一定是交叉路口的路易威登和距離凱旋門最近的卡地亞。其他品牌則埋沒在各種LOGO之下。而豐田,這次展臺布局選擇與通道成T字形的結構,讓通道直接走入展臺,而展臺遠遠地伸出三條道路與展館通道相連,這又是一次完美的互動。即便你不知道豐田展臺里有什么吸引你的環節,即便你不是豐田粉絲,你仍然不得不對與你擦肩而過的車輛仔細的瀏覽。
Fun-Vii,這個國人從未接觸過的概念車,身形并不突出,引來無數人關注的是他車身的影像互動。當你把自己的影像拍攝在豐田的照相機里,車身即會出現你的大頭貼,同時你還可以選擇自己獨有的顏色花式背景。這一切,組成了你獨一無二的個性小車,比量產的“國旗”小車耀眼的多。如果你有更多創意,也可以映入你的背影或其他什么合法影像,即使開到大街上,你的車也足夠比布加迪威龍吸引人的目光。
這就是人們對車的最基本需求。互動與個性的結合,摒棄一切別人的創意,隨時融入自己獨有的設計。既迎來了別人目光與你的互動,也完成了自己與車的完美互動。從此我們不怕說車是買給自己的,更不怕說車是買給別人看的。
這不是創新,這其實是汽車文化的一次往復運動,當任何頂級設計師都無法令你心動的時候,真正讓你怦然心動的只有開放式的互動平臺,專屬于你自己的小車,給別人看的不再是“價簽”,而是你自己的“標簽”。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