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廚衛電器行業,愛爾電器是當之無愧的一匹“黑馬”。2012年,在整體經濟環境不容樂觀的形勢下,愛爾電器專注二三線市場,第一年的銷售額就逆勢上揚,達到了1700多萬。這與它附近的一個同行,一個已經做了五年之久的企業的銷售額相差無幾。這是一個行業內矚目的奇跡。今年,愛爾電器的目標是翻一番,做到3000萬。
“這個目標很務實。”愛爾電器銷售總監明義并不覺得這個目標難以實現。這不僅在于他對愛爾產品的質量充滿信心、形象代言人是國際巨星劉亦菲、品牌是2011-2012年度十大抽煙機機品牌、企業已投入巨資登陸中央電視臺,還在于這個企業把售后服務當成了企業發展、壯大的一個“推動器”。
明義認為:“做品牌就是做服務。”在他看來,產品差異化在產品同質化的廚衛電器行業已經淪為過去式。所以,他進一步標新立異,以一種鄭重地強調語氣指出:“服務要差異化。”
廚電“馬太效應”凸顯
明義說,不是一個基督徒,但他相信相信馬太福音里的一句話。《圣經?新約》里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事實上,這正是廚衛電器行業面臨的現狀。好的越好,壞的越壞。而這,并不是壞事。一批質量與服務都不具競爭力的企業在”整合”中被“整”死,與此同時,另外一批經過死亡考驗、在市場中勝出的企業將站在行業組成結構的金字塔頂端。如此一番深度洗牌與整合,廚電行業將出現更有號召力的品牌。
而愛爾電器,便志在于此。
明義了解到,在舊有模式下擴張出來的家電企業,并不注意到企業價值鏈所包括的“研發→采購→生產→營銷→銷售→服務”眾多環節已經開始向下游轉移,更不用說維護和整合銷售渠道與服務渠道。這樣的企業不會有生命力。而家電的未來是經過兼并重組,越來越集中,呈現出大小企業兩級分化的趨勢。
作為新生的優勢企業,愛爾電器認為,企業的目光應立足長遠,著重價值鏈的下游環節。這也是當前廚電行業的薄弱之處。這意味著,企業的服務理念相較于以前將變得更強烈,服務體系也將變得更完善。
做品牌就是做服務
一個立足長遠的企業對品牌總是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愛爾電器也不例外。因為“品牌”就是知名度,是一種無形資產,有了知名度就具有凝聚力與擴散力,就成為發展的動力。
對此,明義的理解是,“做品牌就是做服務,因為優質的服務往往能夠黏住客戶。”
愛爾電器的售后服務有別于同行,這種差異化的服務模式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商機。2013年春節剛過,來愛爾電器拜訪的客戶就絡繹不絕。這時候,明義總是會重復不斷地向客戶說愛爾電器在售后服務上的優越性。
他從愛爾電器總經理、副總經理、市場總監等企業負責人的重視說起,然后滔滔不絕地敘述著售后服務的多元化。
愛爾電器對客戶許下了一個承諾,那就是產品核心部件以舊換新政策。煙機的電機實行終身免費,而行業內一般只有5-8年時間。電熱水器以及燃氣熱水器的內膽相當于產品的“心臟”,愛爾電器承諾整機換新。
此外,愛爾電器還提出從銷售額中分出一個點作為售后基金,扶植客戶做大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愛爾電器還為自己的產品投注了巨額保單,金額達到了驚人的500萬,遠高于同行的50-100萬。當其產品因質量缺陷引起安全問題時,愛爾電器與太平洋保險公司將派出技術人員核實,同時對消費者巨額賠付。明義說,太平洋保險公司之所以敢接保,就在于保險公司對愛爾這個企業和產品都做過調查之后,樹立了信心。
“售后服務不能交給任何人做”
“買時容易,售后難。”這是眾多小家電產品消費者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最讓消費者無奈的是,產品出現問題之后,經銷商與廠商相互“踢皮球”,推諉責任。
對此,明義認為,售后服務不能交給任何人做。
在這方面,愛爾電器的創舉是以法人名義與經銷商簽訂合同,確保責任到人。合同甚至細化到經銷商的電話必須在早上7:00至晚上22:00之間保持暢通,以便消費者第一時間能夠對接指定的經銷商,并提供優質的售后服務。
優質的售后服務并不是一句空話。由于廚衛電器型號各異,而且更新速度快,為產品的后期維修產生了諸多困擾。3?15期間,消費者紛紛便抱怨,售后維修配件難尋,以致停擺的家電產品成了“雞肋”。即使是配件型號相同,維修費用直逼產品產品價格也讓消費者“傷不起”。
明義稱,選購家電產品應全方位了解企業上游產業的穩定性,網絡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比如,愛爾電器的制造業極具競爭性,70%-80%的配件都是由其自己制造,從上游產業鏈上保證了產品售后服務的可控性。
他還指出,“誰銷售,誰負責”模式在表面看來,經銷商需要承擔更多責任。但是,此舉其實是在幫助經銷商留住客戶。他說,人是有情感的,售后服務就是連通終端消費者的橋梁。當商業感情化之后,更有利于代理經銷商做出口碑,做大市場。
來源:慧聰家電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