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組織,會顯得浮躁與媚俗,這樣就沒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就留不住人才。一個成功的企業,必然有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作為支撐。”這是遠東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蔣錫培在全國企業文化現場會上的獲獎感言。
年營業收入近200億元,利稅近10億元,資產超200億元,品牌價值123.03億元,員工8500余人,員工人均年收入5.5萬元,企業成為涵蓋電纜、醫藥、房地產、生化和投資五大板塊的大型民營股份制企業集團。蔣錫培認為,遠東之所以能取得這些成就,得益于企業近年精心打造的“和”“靈”文化。遠東把“和”定義為保持和諧、和睦、合作、均衡關系;把“靈”定義為與時俱進、靈活應變、不拘一格、出奇制勝的一種經營方法論。
企業對員工負責,員工才能真正對企業負責,這是遠東的“內和”。這種“內和”在員工王洪平身上被詮釋得淋漓盡致。身高只有1.26米的王洪平是集團橡纜廠的一名普通成圈工,但他格外珍惜這份工作。過去因為身高問題,他找工作屢屢碰壁。蔣錫培了解情況后,很快把他安排進了企業。令王洪平更高興的是,在集團工會的幫助下,他身有殘疾的妻子張煥容也被安排到了企業工作。“正是這樣開放、包容的心態,集團留住了人才也吸引了很多人才!”原江蘇衛視著名新聞主播、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后徐浩然說道。作為國家金話筒金獎獲得者,在遠東企業文化的感召下,多年前他毅然放棄了讓人羨慕的工作環境和身份,加盟遠東。
發展了不忘社會、回饋社會,這是“外和”。多年來,遠東以“和”文化打造了一條遠東的慈善軌跡:設立“遠東貧困優秀生獎助基金”、贊助無錫市文化藝術管理中心所屬的阿炳樂團、在連云港市新浦區寧海鄉清河村援建江蘇省首家博愛衛生站……遠東還廣泛參與其他各種慈善事業,幫助各類弱勢群體。同時,遠東在市場競爭中處處體現著“和”的哲學,講究共生共榮、共享共贏。作為行業龍頭企業,遠東積極引領宜興電線電纜企業共同做大蛋糕,共同分享經濟發展,共同維護行業秩序,共同提高產品質量。
一個企業要想長期生存和發展,需要不斷調整自己,適應環境,尋求發展機遇。雖然是一家在家族制管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但在遠東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其運行機制處處體現著“靈”。為發展生產力,遠東積極謀求經營體制的靈動。1992年,為改善企業的經營環境,遠東進行了第一次改制,變私營企業為集體企業;1995年,為克服產權不清晰、職責不明確的弊病,進行第二次改制,將集體企業改制為股份制企業;1997年,為克服市場、資金瓶頸,進行第三次改制,與華能等四大國企合資組建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混合所有制企業;2002年,為提高決策效率,進行第四次改制,改混合所有制為民營股份制。每一次改制,都帶來了企業的跨越發展,遠東的人才、資本、管理、產權等,在因時而異的變革中實現了和諧發展。現在,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公司還不斷從國內外招賢納士,并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手段,逐步使企業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現代化的發展軌道,努力實現著從“家族管理”到“管理家族”的轉變。在營銷機制的創新上,遠東更是運用得靈活自如,從“先設點經營,后轉化生產”到“結成客戶聯盟”,完善“三級營銷網絡”模式,無不體現著適應市場、開拓市場的先見之明,在同行業中創造了獨一無二的遠東特色。
一年企業靠運氣,十年企業靠經營,百年企業靠文化。一流的企業文化能夠鍛造一流的核心競爭力,一流的核心競爭力又能鑄就一流的企業。從員工的個人生涯與公司的戰略規劃的完美結合,從與時俱進的長期性培訓機制到公司與家庭的深入互動,遠東的文化架構無不體現出員工個體與集團公司的和諧共贏。展望未來,蔣錫培豪情滿懷:遠東“和”與“靈”的文化經歷了這么多年,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要真正成為百年企業,后面的路還很長。他希望立足當前,把遠東的軟硬實力同步加強,快速推進,激發民營企業的蓬勃活力。(趙輝)
來源:宜興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