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通訊接連賣“家當”造血 打造品牌賣點成變局突破口
面臨困境的中興通訊再次“斷臂求生”。近日,從中興通訊了解到,該公司擬向基宇投資出售直接和間接持有的中興力維合計81%股權,以增加2013年的投資收益。這已經是中興通訊近期內第三次出售子公司股權。
中興通訊臨危賣“家當”
中興通訊2012年業績表現堪稱不佳。2012年8月底,中興通訊公布2012年半年度業績,201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26.42億元,同比增長15.21%;但與此同時凈利潤卻比2011年同期下降68.17%,降至2.45億元。2012年第三季度,中興通訊首次交出了巨虧17億元的季報,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當下,如此巨虧無疑將會極大的限制中興通訊發展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中興通訊并非只是在2012這一年利潤下滑。數據顯示,中興通訊2011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73億元,比2010年同期307億元增長21%,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68億元卻同比下降了12.4%。此外,由于增收不增利,還引發了公司股價的大跌。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為了讓業績彈性顯現,中興通訊尋了個應對門道——通過出售旗下子公司為企業換得更多的現金,此舉一方面使中興通訊減少了銀行貸款帶來的財務壓力,另一方面同樣被中興通訊作為收益來提高該公司的盈利水平,進而獲得好的市場評價乃至股價表現。
去年9月,中興通訊出售旗下子公司中興特種設備68%股權,獲益約人民幣3.6億-4.4億元。或是源于這一出售所帶來的信心,中興在不久之后又謀劃了一次出售,去年11月再度出售長飛投資合計81%的股權,獲益約人民幣4.5億-8.5億。此番是中興通訊年度三度變賣資產,此次出售完成后,將增加中興通訊2013年投資收益人民幣8.2-8.8億元人民幣。通過三次出售子公司股權,中興總共獲得了16.3億至21.7億元的收益。
斷臂求生治標不治本
但是,“賣子”之舉只能改善中興通訊的賬面狀況,對中興通訊的長遠發展起不到任何積極作用。細細考究,我們不難看出中興通訊巨虧的實質性原因。此前,有業內專家就指出,中興大幅虧損,源于其以往為了擴大市場份額,采取低價搶占市場的激進做法,長期處于低毛利率局面。“行業環境一旦變化,企業回旋的空間就比較小。”這個行業環境變化,既包括國內運營商投資結構與政策的調整,也包括國際通信市場的不景。
當下,4G建設及宏觀環境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因此預計中興通訊的營業狀況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有較好的發展。有分析師表示,估計2012年全年中興通訊業績將難改虧損結果。“不過考慮到四季度是結賬密集期,以及中興出售旗下子公司以提振財務數據的可能,四季度或將稍微彌補這一窟窿。”
事實上,運用非經常性損益使得公司實現扭虧,中興通訊并不是特例。進入四季度以來,南京醫藥、中昌海運、中葡股份、永安林業、福建南紙、漢王科技等諸多上市公司亦紛紛出售資產。但是面對巨額虧損,“忍痛斷臂”依舊是杯水車薪。
就這些上市公司的年末扭虧大戰,永竹投資公司的投資顧問郭施亮表示,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雖然可能會使公司短期避免了“戴帽”風險,但“避得了初一,避不了十五”。上市公司必須通過有效的措施,改變以往的經營水平,提高盈利能力,才可以確保公司的長遠發展。確實,中興通訊如果不努力改變公司經營狀況,靠變賣資產增厚業績無異于拆東墻補西墻,實難長久。
打造品牌賣點成逆襲之道
盡管外界普遍認為2013年行業環境變化將不會太大,中興通訊營業狀況難得到改善,但從投資機會上來說,中興通訊終端業務仍然值得期待。倘若中興通訊聚焦品牌建設或將助益營業狀況。
2012年中興通訊盈利大幅下降,但是其終端業務的賬面利潤卻是非常喜人的。2011年中興通訊的手機出貨量已經突破8000萬部,而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中興智能手機出貨量可能同比翻番,也就是說,中興通訊終端產品的毛利率在不斷的攀升。如果中興通訊的手機出貨量能夠繼續保持這種速度增長,應該能為中興通訊在采購上加大談判砝碼,規模效應或將顯現。但在銷售價格上,中興通訊以運營商渠道為主的渠道構成使得議價能力一直偏弱。提升品牌形象,并拓展新渠道是中興通訊終端產品提升毛利的突破口。
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何士友也深諳此理,他表示,“中興通訊將用3年時間提升品牌,我們內部一直在討論,是否手機業務還用ZTE這個品牌,有很多人建議,ZTE太簡單了,消費者也沒有什么太多的感覺。但產品與品牌是相輔相成的,未來中興手機要在全球的品牌提升,一定要打造像韓國三星、三星公司Galaxy全球明星產品,這是非常重要的標志,因為沒有全球化的明星產品,你是不可能讓全球的品牌有提升。”
一段時間以來,中興通訊都在用行動來力爭實現品牌提升,據悉,中興通訊旗下獨立的手機子品牌已經開始浮出水面,這或許能夠幫助中興通訊完成逆襲。總而言之,在終端業務上,中興通訊需繼續發力手機品牌,打造屬于自己的全球明星產品,這對終端品牌形象、毛利率的提升均有助益。
來源:中財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