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2012-12-25(中國商業電訊)--三十年前,當人們還沉浸在自行車和筒子樓的緩慢節奏里釋放幸福感時,大多數人誰也想象不到今天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吱吱呀呀的自行車被轟鳴的汽車和迅捷的地鐵飛機等現代交通設施所取代,城市化進程的腳步在不斷加快。
而今,城市大多在猛烈“擴容”,除了廣度的橫向擴張,也在高度上向“藍天”要尺寸。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已不再只是傳說。高聳入“云”的大廈讓我們享受到身處云端的樂趣;而為這些現代建筑服務的整套“云社區”概念及其系列產品的推出,更是讓我們體會到基于未來的整套智能家居生活解決方案的神奇魅力。其實,智能大廈只是其中之一,云社區還面向住宅、別墅,更多地強調其社區功能的延展,不論你是身在何處,都可以同樣享受到”云社區”帶來的深刻改變,享受到帶來的智慧物聯新生活的全方位服務。
2012年7月26日,以“‘物’聯天下,‘云’領未來”為主題的海爾U-home云社區解決方案上市發布會在沈陽隆重舉行。中國房地產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慧敏、中國建筑行業協會智能建筑分會會長黃久松、e家佳聯盟秘書長李莉及其他相關領導出席了此次盛宴并為海爾U-home云社區解決方案揭幕。
建筑是創造有意味的居所,讓生活變得更有趣、更舒適。云社區則是這種論調的延伸和升級,她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大管家,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完美社區解決方案。3G智能手機、PAD、電腦等流行元素融匯其中,不論身在何處,都能與家實現即時的互動。可延伸、可下載以及獨具特色的社區服務功能又體現了鮮明的互聯網時代特性。
“云社區“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強調系統的互聯互通性,簡單用一個字概括就是“聯”字。傳統智能社區僅能實現可視對講、安防監控、簡單的燈光、窗簾等“物”的控制,系統之間各自獨立、互不關聯,隨之帶來的是使用較為繁瑣、管理成本較高,而且售后維護麻煩;云社區以e家佳聯盟為依托,具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由于能與系統內的各品牌有效對接,云社區能實現與家庭內各類電氣設備的智慧物聯,以及停車場系統、安防系統、視頻監控等子系統的互聯互通和無縫融合,使用簡單方便,管理成本低,售后維護容易;并且云社區具有社區中網服務、故障自反饋等差異化增值服務,有利于物業降低運營成本、增加業務收益,實現商業模式轉型。
“云社區”的另外一個顯著特點是強調服務。在“云社區”的架構平臺下,優選了上百種經典服務,可以提供即時下載,實現即需即供。不管身在何處,家就在身邊。
海爾U-home云社區解決方案是基于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運用海爾的產品、品牌及網絡資源,建立一個滿足用戶需求的信息、產品、設施、交流、服務平臺,并在此平臺上集成社會資源,為人類提供可分享的、可共享、盡義務的,服務無處不在的生活解決方案。
自從有了自來水、電、燃氣,人們不知道水井、蠟燭、燒柴在哪里。當代物聯網和云技術的出現,人們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隨時擰開水龍頭用水,打開開關用電,打開閥門用燃氣,這種按需所求、即需即供的服務模式就是最初的云服務模式。海爾U-home是在從提供產品向提供服務過渡。
云社區是基于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運用海爾的產品、品牌及網絡資源,運用社區服務資源,社會服務資源,建立一個滿足用戶需求的客戶交流、體驗的服務平臺。通過家庭智能終端和網絡服務,為云社區的業主提供按需所求、即需即供的服務模式。一切的中心是用戶需求。
于消費者來說,其豐富的功能將使用戶的生活更便捷舒適。海爾U-home云社區解決方案可以滿足用戶的諸多需求,讓用戶生活更便捷。無論是老人健康監控、小孩子托管、家中用煤氣、電、水的安全、防偷防盜等安全類需求,還是空氣質量、營養食譜、健康測量等健康類需求,亦或是居家點餐、買菜、買日用、網絡購物、家庭影院、游戲、新聞天氣等日常生活、享受類需求,云社區解決方案統統可以滿足。
于整個社會來說,海爾U-home云社區解決方案更加綠色低碳環保。海爾U-home云社區解決方案基于網絡技術,將用戶與家的距離拉地更近。家中即可實現買菜、買米、網絡購物等功能,無須開車至超市而浪費汽油、污染環境。
在云社區,足不出戶,各種生活服務送到家。海爾U-home云社區解決方案讓業主在有限的住宅空間內充分享受到全小區乃至全世界的無障礙空間生活。它將家庭聯向小區、小區聯向世界,至此家庭小網、社區中網、世界大網實現了完美的結合。家庭智能化能提供安全、便利、舒適、愉悅、節能的生活環境;中網通過數字化小區平臺給用戶提供生活的各種快捷便利服務;世界大網給用戶提供寬帶網絡、咨詢、娛樂、教育等服務。
云社區不同于以往的智能化社區,其差異化的產品競爭力賦予房子生命價值,通過云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運用使得住宅產品行業增添了新的競爭力。云社區解決方案讓家的概念也進一步升華——家不僅僅是居安之所,更是一種提供完美服務的全新生活體驗。
來源: 中國商業電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