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是中國品牌崛起的十年。
中國制造、中國智造……中國企業在世界舞臺樹起一塊閃亮招牌;
中國智慧、中國道路、中國貢獻……中國在全球形象日益豐滿多彩。
這十年,中國貢獻給世界數不清的品牌,而其中最大的一個品牌,叫“中國”。
中國制造“再出發”
“沒有中國貨的一年生活,生活會變得艱辛,而且家庭開支也會大增。”一位美國的家庭主婦如是描述不買“中國制造”的生活。
十年來,“Made in China”迅速地烙上了美國人的襪子、意大利人的皮鞋以及俄羅斯人的帽子,“中國制造”成為風靡世界的一張名片。
這十年,中國出口躍升為世界第一。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完備的生產體系成就“中國制造”獨特競爭力。目前,中國已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在風行全球的同時,“中國制造”力求轉型升級,告別“廉價”和“低端”,書寫著全新篇章。
隨著國產工程機械品質的整體提升,中國品牌與外國品牌的市場占有率由以前的1∶9變為9∶1。好萊塢的電影里、紐約時報廣場上、東京的街頭……中國產品的巨幅廣告,頻頻亮相;中國制造不再是一個個模糊刻板的印象,它開始亮出一個個清晰的名字:聯想、華為、中興、三一重工、海爾……
中國企業時代來臨
與“中國制造”崛起并行的,是中國企業在世界的活躍,在全球化時代打響“中國品牌”。
目前,約有1.8萬家中國企業在境外投資。2011年,中國大陸企業的海外并購交易數量達到創紀錄的207宗,同比增長10%。中國企業“先鋒”開疆拓土,展現出強大的活力。
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吉利收購瑞典汽車巨頭沃爾沃;騰訊在美國等國家設立了分公司,并通過戰略投資和本土合作的形式入駐俄語市場最大的互聯網公司—Mail.ru、美國游戲開發商Riot Games、美國游戲和游戲引擎開發商Epic Games……
十年來,世界500強榜單發生了巨大變化:2002年,世界500強里中國企業只有13家;十年后,上榜的中國企業達到79家,其中大陸企業69家,總數超過日本,僅居美國之后。許多企業已在全球獨領風騷:海爾在全球大型家電市場的品牌占有率第三次蟬聯全球第一;聯想出貨量超越戴爾,成為全球第二大PC廠商;華為的銷售收入首超愛立信,成為全球首位通訊設備商……
中國企業還積極參與全球經濟社會活動以及公益事業,承擔社會責任,造福當地人民,踐行“和合共贏”的理念,更深入地塑造著中國品牌的美譽度和全球影響力。
中國智慧擦亮“創新”品牌
“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中國的決心擲地有聲。
神九飛天,對接天宮,創造中國精度;蛟龍入海,載人深潛突破7000米,刻下中國深度;“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躍居世界第一;青藏鐵路開通天路,成為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
這十年,中國智慧引領自主創新,成為了最閃亮的中國品牌。
科研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重大專項推進,戰略新興產業加速布局……中國將創新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每個角落,給中國創造插上國家智慧的風帆。
7月16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為中國第100萬號授權發明專利簽發證書。發明專利授權總量從1件到100萬件,僅歷時27年,世界最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具有存儲和讀出功能的糾纏交換;中國提交的TD—SCDMA和TD—LTE—Advanced技術提案先后成為國際3G、4G標準;2011年,《福布斯》雜志出爐《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排名》,騰訊超越蘋果、谷歌,位居排行榜第四位……
《福布斯》雜志評價道,“中國進入高技術對焦圈”。
有一種品牌叫“中國”
當今,世界最為關注的品牌,名字叫“中國”。
這個品牌,凝聚了13億中國人民的力量。
袁隆平、鄧亞萍、郭明義、李彥宏……紐約時報廣場大型電子屏上,他們在中國紅底色中,一遍遍閃現。
閃現在世界面前的中國面孔,更多的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
他們是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司機吳斌、最美女教師張莉,是北京雨夜里打著雙閃燈義務接送行人的市民,是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志愿者,是分布在105個國家和地區的孔子學院里向膚色各異的人們講述中國文化的漢語教師……
這些面孔所凝聚的中國精神,也是一種“中國”品牌。
這種精神,是抗擊非典時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是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挺立起偉大的中國”、是北京奧運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是上海世博會的“給中國一個機會,世界將添一份異彩”……
“中國”品牌,還包括中國道路的選擇。在現代化崛起中,中國沒有對其他國家的侵略,沒有血腥殘酷的原始積累,絕大多數民眾是這場改革的獲益者,世界的和平發展也因此倍添活力。
中國貢獻,更是叫得響的品牌。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中國是唯一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中國是近年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經常性援助的發展中國家達到123個…… 和平、仁愛、道義,“中國”品牌秉承傳統,用博大的胸懷和氣魄屹立于世界。(本報記者 張意軒 趙展慧)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