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山照明、雷士照明創始人的相繼卸任,到中國央視《經濟半小時》對行業亂象的報導,LED照明業近來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洋品牌大軍壓境,挾專利自重,大陸企業拼價格戰,中小企業洗牌淘汰,乃至國家政策的“春雨如油”,LED照明業牽動了太多社會關注。
雖然目前民族品牌仍難以避免洋品牌“專利大棒”的打擊,但不可否認,像木林森、長方照明、洲明科技、萊迪亞照明等民族一線LED照明品牌已浮出水面,并初具與洋品牌對抗的實力。未來“兩大陣營”的對壘局面將很快形成。
洋品牌:高舉專利“達摩利克斯之劍”
LED照明具有發光效率高、節能環保、壽命長、體積小、安全、抗震等優點,是繼白熾燈、螢光燈之后照明光源的又一次革命,在世界各國都得到蓬勃發展,中國也不例外。2010年10月,國家發改委等6部門公布了《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發展意見》,提出到2015年,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在30%左右;預計到2014年,市場規模將達到908.9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復合增長率達到69.2%。
龐大的市場蛋糕讓跨國企業垂涎三尺。2012年5月25日,全球兩大光源制造商之一歐司朗落戶無錫,預計未來5年將形成20億元的產值規模。歐司朗首席執行官戴恩表示,此次對無錫新工廠投入為1億歐元,未來5年內還將視情況繼續投入數億歐元。
飛利浦照明在中國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業務增長。其高層曾公開表示,2015年實現LED業務占整體業務量的50%。此外日系LED照明品牌也動作頻發:日本LED龍頭“日亞化學”宣布未來80%的LED照明產品都將在中國生產;松下將中國LED產品擴至60款;東芝則關閉部分日本工廠,將產能轉移至中國。
目前,全球LED領域的核心技術專利50%上被美、日、德等少數大公司所占有,如歐司朗、飛利浦、日亞化學等。他們不斷在世界范圍內部署“專利網”,猶如手擎“達摩克利斯之劍”,對國產品牌產生有效制約。近幾年,我國受理的LED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逐年顯著增加。在我國申請LED專利數量排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日本、韓國、美國、德國和荷蘭。其中,日本以1306件專利申請的數量遙遙領先,占申請總量的24%。對大陸LED企業來說,由于核心專利均被海外廠商控制,企業隨時面臨專利侵權的風險。
民族品牌:“技術專利”與“成本控制”雙重突破
洋品牌通過“專利壟斷”形成了對民族品牌的震懾,但大多中國LED企業涉及的專利戰,大多以和解或者少量賠償收場。一些民族品牌采取與洋品牌專利合作或戰略合作的方式,避免“專利大棒”。今年2月,真明麗與飛利浦簽訂了專利合作協定;4月,眾明也與飛利浦簽也署了類似協議。
面對洋品牌的專利圍剿,不少民族一線LED照明品牌選擇了“技術突破”和“成本控制”的策略來應對。
LED領袖企業艾久瓦,歷時3年,投入人民幣約3億資金,進行專利產品研發,精心鉆研LED散熱模組,終于取得世界頂尖的LED散熱技術專利,保證了艾久瓦產品的競爭優勢。艾久瓦集團總裁簡志升說,技術突破是一條艱難的路,但對于中國LED照明企業來說,這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