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出口貿易增長放緩等綜合因素,外向型出口企業紛紛陷入了困境。尤其是有“世界工廠”之稱的珠三角,面對危機,很多企業都想改變“代工廠”的命運,抓住轉型升級的機會,創建屬于自己的品牌。事實上,全球頂級品牌的服裝、配飾、鞋子等產品幾乎在中國代工生產,這說明在生產這些產品的技術上國內企業已不存在障礙,關鍵是品牌的塑造,未來的市場競爭歸根結底是品牌綜合實力的競爭。
問題的關鍵是:做品牌涉及到的層面太多太廣,大多數中小企業老板此前專注于生產管理與接單,對如何做品牌的領域并不了解,加上國內品牌策劃公司也良莠不齊,讓中小企業在品牌建設的道路上感到迷茫。而易品牌的出現讓筆者眼前一亮,這個定位為“初創型品牌塑造專家”、號稱“做品牌,易起來”的品牌策劃公司到底有什么創新之處,近日筆者采訪了易品牌首席品牌戰略顧問、清華大學EMBA、東北財經大學MBA劉行軍先生。
在采訪之前,筆者曾在易品牌官方網站看到其自身形象廣告,上面提到:“國內中小企業壽命只有2.9年?做品牌,不易——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做品牌,也易——化繁為簡,助力生意成功。易品牌,三大系統服務,助力中小企業創品牌”。這到底是怎樣一家品牌策劃機構?易品牌的服務又有什么創新之處?做品牌的“不易”與“易”又是怎樣的關系?抱著一系列的問題,筆者上門采訪了易品牌的掌門人劉行軍。
據劉行軍介紹,國內品牌營銷策劃界一向比較喧囂浮躁,各種偽原創的品牌理論、營銷概念紛繁復雜、層出不窮,大多都是換湯不換藥的西方品牌營銷理論,這讓有實際需求的中小企業反而“”——要么在品牌塑造的路上失去信心、裹足不前;要么在實際的品牌建設中走了彎路,徒費精力。易品牌的“易”,是指追求“簡單直接,高效簡易”,以“做品牌,易起來”為核心理念,摒棄高深繁雜的品牌理論,專注于“商業模式檢視+品牌定位策劃+終端形象落地”中小企業品牌創建的三大系統,化繁為簡、回歸本質,協助中小企業省時省錢省力做品牌,為國內中小發展型企業的品牌塑造提供專業的幫助。
筆者了解到,早在易品牌誕生之前,劉行軍已經在深圳、東莞等地經營品牌策劃與廣告創意公司多年,為什么又特意推出“易品牌”這個下屬機構呢?他告訴筆者:與中小企業接觸久了,深刻感受到中小企業做品牌難的不是弄明白要做什么,而是要搞清楚自己不需要做什么。因為一方面品牌建設是長期的、需要投入的;另一方面,中小企業面臨現實的生存壓力、資源又相當有限。中小企業的品牌建設重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既要對企業解決眼前的生存問題有所幫助,反應到銷量提升、收入增加等今明兩天的事情,又要讓品牌的成長運行在健康的軌道上,不偏廢品牌形象、品牌美譽度等今明兩年的事情!
易品牌的“品牌服務三大系統”最大的特點是幫助那些有一定基礎并立志打造品牌的企業,抓住品牌建設的三個核心環節,短、中、長結合,助力中小企業品牌的快速成長。與傳統的廣告公司或策劃公司相比,易品牌有三個方面的創新之舉:
一、 深入企業商業模式,直達生意本質
“供大于求”與“過剩經濟”時代的到來,中小企業進入結構性調整時期。如何實現中小企業從“掙血汗錢”、“賣苦力”向高附加值轉變,涉及到商業模式的問題。
易品牌的三大服務內容里面,最前面的就是“商業模式檢視”。為此,劉行軍向筆者解釋:商業模式檢視的主要目的是幫企業“看長遠”,即企業以何種創新的經營形式?為哪一類人群?提供哪種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企業要利用哪些資源和關鍵舉措保證這種產品或服務?
對于很多中小企業來說,首先是先理清自己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經得起推敲,企業談生存、做品牌才叫靠譜;商業模式清晰了,企業才有了一套指導經營的標準,評判經營行為的輕重、對錯,讓企業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效應。
劉行軍特別強調:中小企業不要迷戀通過創造全新的顛覆式商業模式一飛沖天,這可遇不可求;但完全有可能通過局部環節的創新或比別人做得更好,從而讓企業超越競爭、做大做強。劉行軍還提醒道:商業模式是品牌健康發育的土壤,好的商業模式不一定孕育出好品牌,但商業模式不行,想做出好品牌基本是無稽之談。易品牌“商業模式檢視”服務,并非要空降一個模式給企業,而是協助企業梳理自己的商業資源與創業智慧,與企業一道將模糊的、錯漏的環節補齊、糾正,共同勾勒出符合企業特點的商業模式版圖,并在其中提出專業合理的建議。這樣一來,易品牌也一下子與普通專注于傳播、設計的廣告公司一下就拉開了距離。
易品牌首席品牌戰略顧問 劉行軍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