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閉幕的第30屆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發布了《中國體育用品行業2010-2011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稱,2006-2011年,我國體育用品行業(運動服、運動鞋、運動器材及相關體育產品的制造和銷售)增加值逐年增加,年均復合增長率17.63%,至2011年預計達到1760億元,占體育產業比重80%以上。目前,“中國制造”占據世界體育用品業65%以上的份額,中國同時也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體育用品消費市場。
伴隨著中國服裝業的發展,其體育用品業也獲得了快速發展。《報告》顯示,“十一五”期間,國內體育用品品牌店平均增長速度約為10%,銷售業績的增長速度約為20%。但是,自去年開始,中國體育用品業的發展速度開始放緩。特別是國內上市運動品牌2011年年報表明,受高庫存、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行業增速放緩。未來在行業增速整體放緩背景下,各品牌間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
曾經的輝煌
如果沒有記錯,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央視體育頻道,從新聞欄目的冠名,到體育賽事都能見到國內一些著名體育品牌的名字。當然,這是他們品牌營銷的手段之一,正是在這大規模央視廣告的“幫助”之下,安踏、特步等體育品牌獲取了更高的知名度;另外更為重要的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廣告費,這些體育品牌花起來也毫不手軟,也從側面說明了,那些年,他們確實活得不錯。
確實如此,至少是在前十年,不少國內體育品牌都獲得了飛速發展,無論是從他們的店鋪數量,還是對待廣告投放的“豪氣”,都可見一斑。
李寧是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的領跑者。自1990年公司成立后,李寧公司除擁有其核心的“李寧”品牌外,還采取多品牌發展的策略,擁有樂途等多個品牌。另外,李寧公司還控股了上海紅雙喜集團,全資收購了凱勝體育。
1996年,李寧整合了北京、廣東、煙臺等三地公司,建立李寧體育用品集團,李寧本人并擔任董事長,同時兼任總經理。有報道稱,從1997年到2002年,李寧公司一直保持了中國本土市場份額第一。1999年,當李寧在中國達到7億元的銷售額時,耐克在中國只有3億元,阿迪達斯只有1億元。
2004年6月28日,李寧公司在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上市,而此時的該公司已經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國產體育用品公司。開盤當日,其開盤價上漲了8%。李寧公司通過發行2.465億股股票,募集了約5.3億港元的資金。而首次公開募股面向散戶投資者發行的部分獲得132.2倍的認購,面向機構發行的部分獲得11倍的認購。由于散戶的需求強勁,面向散戶發行的部分占總發行規模的比例由最初的10%擴大至50%。此后連續六年,李寧公司業績保持了高幅增長,2009年更是達到83.87億人民幣。
除了李寧外,以安踏、匹克、特步、361度等為代表的福建體育品牌,前些年的發展也如火如荼。
這些品牌在發展初期,為了取得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以代理、加盟渠道的方式在二三線城市快速開店來達到目的。
例如,安踏自建立以來,短短幾年時間就拓展了2000多個門店,其布點密度大。有報道稱,就1999年當年,安踏的銷售額就提升了35%,贏得了很大的市場面,尤是在華北、西北及廣東等地區成了優勢市場。據了解,截至2010年,安踏的門店數量已經超過7500家。
安踏董事會認為,安踏策略性地主攻二三線市場以獲取市場龐大的增長潛力。比如,安踏在江蘇昆山縣級市場就開了13家店,其業態包括標準店、專業店和折扣店等多種形式,以期通過多業態的組合實現對市場的最大化占有。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