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剛剛過去,16日在京舉行的一次展覽會上,被意大利相關政府部門列舉的部分“偽意大利”品牌產品還在努力推銷。
此舉被中國部分媒體揭露后,引發各界強烈反響,一個不遠萬里來華打假的意大利政府機構逐漸被中國公眾知曉。
這個名為“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知識產權部北京工作室”的機構設立于2010年7月。經過1年左右的收集調查,其在中國市場上發現了60多家假冒的意大利品牌。這些品牌或宣稱產自意大利,或使用意大利國名、地名等當產品名稱,打著“意大利”旗號誤導消費者,但事實上它們在意大利根本不存在。
記者20日在中國一家知名商場里看到,雖然很多消費者耳熟能詳的“意大利品牌”都聲稱有純正血統,但記者僅在其包裝找到中國經銷商的地址。
據了解,為保護自身權益,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知識產權部北京工作室已先后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遞交三批共30個“偽意大利”品牌,向中國有關政府部門投訴。
工作室負責人戴勝喬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還將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更多虛構“意大利血統”的中國企業名單。
戴勝喬說,這些企業打著“源自意大利”的旗號,以動輒高于同類產品幾倍甚至十幾倍的超高價格在中國市場上銷售,不但扭曲了意大利制造的形象,而且構成不正當競爭,事實上也傷害了中國誠實守信的企業同行。
據悉,針對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遞交的第一批侵權名單,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已經駁回“尼諾·費雷意大利Nino Ferletti Italy”、“Bestibelli Milan”兩個品牌的商標注冊申請。至于一些涉案商標使用人在商標使用中自行添加意大利地名的行為,意大利方面可向當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投訴。
意大利政府機構專門來華打假一事被媒體披露后引發中國坊間熱議。有網友認為,這說明我們的企業缺少品牌創造能力,民族品牌缺乏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意大利來華打假給中國企業敲響了警鐘。
知名專欄作者、評論人程奎星則認為,目前中國正努力從制造大國向創新大國邁進,“中國制造”也正向“中國創造”豪華轉型。在加入WTO若干年后的今天,如果要問意大利來華打假究竟是誰的損失,已經顯得有些幼稚。
當前,中國多數消費者希望有關部門加強對虛假品牌的打擊和商標注冊的管控。2月,美國NBA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向中國法院提起訴訟,控告中國喬丹體育微博有限公司侵權。喬丹在聲明中表示,“喬丹體育”在沒有得到允許的前提下,利用他的中國名字來做生意。而這個名字對他來說意味著一切。
針對喬丹之爭,中國一家大型門戶網站最近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近10萬參與投票的網友中有74.5%的人認為“喬丹體育”侵權,這個結果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消費者對打假的態度。
同時,也有網友擔憂,在意大利知識產權部門來華“打假”后會否有其他國家的“打假團”接踵而至。對此,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單純從“凈化血統”的維權角度看,此次意大利知識產權部門在華“打假”,很大原因是因為去年“達芬奇事件”觸動了其神經,但不排除其他國家也會聞風而動來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不過,在更多業界人士看來,中國企業喜歡虛構海外血統、山寨國際名人的普遍行為,已明顯折射出中國企業品牌文化的危機。
中國文化管理學會品牌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郭占斌說,雖然很多中國企業的品牌戰略是以外國名人姓名注冊商標,鑒于品牌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上述種種“搭便車”行為,容易使企業在以后的品牌培育過程中出現問題。
程奎星則認為,中國部分商人熱衷“偽意大利”品牌恰恰迎合了一些扭曲消費群體的“洋葷”口味,意大利原產與歐洲品質是這部分商家在推銷時主打的標榜價值。意大利跨國來華維權,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假洋貨經濟盛行不斷蠶食健康市場經濟體系的嚴峻形勢,以及給他國貿易造成的損失,我們更需要去“顯微”這種現象的本質“病源”,健全消費心態,樹立正確消費觀。(記者 岳瑞芳 楊毅沉 南婷)
來源:新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