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從‘微’到‘小’,企業從‘小’到‘大’,不同的成長階段有不同的煩惱,但都需要政府撐起一片天。”丁世忠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身為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總裁,丁世忠感言:“成長起來的民族品牌與國際品牌同臺競爭時‘內外交困’,崇洋媚外對國內品牌很不公平。
目前國際品牌在中國的滲透力度很大。個別區域招商把國內品牌拒之門外,例如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等商業街和高端商場,在同等的情況下只要國際品牌。一些人寧可購買假冒的洋品牌,也不要質量上乘的真的國內品牌。”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也困難重重。“我們的企業雖然看起來不小,做到快100 億元,但全球性的企業經常是幾千億元。當我們要贊助一個體育賽事時,國際品牌出的錢肯定比我們多。”丁世忠說。丁世忠認為,百億企業未來能否變成1 萬億、5000億的企業,很多時候就取決于國家是否在產業戰略布局上提供支撐。他說,產業鏈的形成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靠市場機制積累出來的產業,一個是靠國家項目帶動形成的產業。
目前,國家項目帶動出來的產業相應有很完整的各種配套,像很多大型國企,得益于國家前期的基礎性投入、政策性投入,它們今天能夠壯大。而市場經濟產生的產業沒有這個優勢,這種局面急需改變。“各行各業做到一定程度就會遇到瓶頸,有些企業可以應對,有些沒有辦法。比如,我們現在苦惱于找不到創意性人才,只能到國外去招聘,如果國家有一個相關的產業人才戰略,就可以制定相應的教育措施,培養出合適的人才,滿足整個產業一定時期內的需要。”他舉例說。
來源: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