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市場,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已然成為國際一線品牌的靈感來源,甚至在國人眼里土得掉渣兒的蛇皮袋、回力鞋、中藥包,也被“提煉”成時尚因子,在國際秀場大行其道。在上海舉行的第22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富有中國特色的陶瓷、印染等展品依然深受國外客商關注。可惜的是,大多數展商仍以貼牌生產為主,有過得硬的產品,卻沒有叫得響的品牌。那么,從中國元素到馳名海外的中國品牌,究竟有多遠?
貼牌生產“唱主角” 現實與無奈的選擇
“我們公司主要做外貿貼牌,雖然利潤比較薄,1美元的貨只能賺人民幣5毛錢,但好在可以跑量,所以經營形勢還可以。”江蘇國泰[13.62 -1.23% 股吧 研報]華盛實業有限公司業務經理侯文齋說。
在侯文齋看來,做品牌固然利潤可觀,但需要大量的營銷和渠道投入,是一項高收益、高風險的生意。來自江西升信制衣的展商代表傅華也是這種觀點。“做貼牌只要拿到訂單,產品一定銷得出;如果做品牌就有庫存風險。有一年因為天氣較暖,造成大量羽絨服積壓,小企業很難應對這種局面,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
相比于中小企業,成功上市或規模較大的企業是否有充足的資金打造自主品牌?記者得到的答案仍然是:無奈。
“我們的產品打敗了很多日韓競爭對手,現在美國市場銷售得很好,占企業外貿訂單的70%左右。但是在國外市場,消費者就認那幾個熟悉的外國品牌,不貼他們的牌,我們的產品就賣不掉。”江蘇高淳陶瓷進出口代表孫進琪說,“前不久,國外幾家陶瓷廠商破產了,我們曾打算買下其中一個品牌,但操作起來并不簡單。一些品牌把授權劃分為許多個區域,購買時必須分區域進行,如果全部買下,價格就高得離譜。”
近些年來,在陶瓷、電子鐘表等生產領域,我國已經涌現出一批無論在工藝、設計還是質量上都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企業,但是要擺脫“貼牌”,靠自主品牌打天下還十分困難。
“我們生產的這種‘咕咕鐘’起源于德國,銷售大多面向國外市場,但是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量,很難掌握自己的銷售渠道,所以在目前,最現實、最沒有風險的選擇還是貼牌代工。”來自泉州的艾克電子代表林院文說。
中國元素打造強勢品牌,我們缺在哪?
中藥包、熱水袋、回力鞋……這些“很中國”的元素在國際一線品牌的新品發布會上搖身變為時尚亮點,讓不少中國人五味雜陳。為什么這些被國際市場認可的中國元素,卻難以在海外成就具有市場知名度的中國品牌?
中國傳統的藍印花布是全手工、天然植物染料印染的紡織品,在華交會上猶如“青花瓷”概念的服裝和工藝品吸引了不少日本、韓國的客商駐足觀賞、詢價。
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是全手工印染、制作,上海藍藍中國藍印布社每年只能生產成品布料3萬米,企業聘請的技師大多是50歲以上,一件簡單的背心,就要花費一位技師一天半的時間。由于人工成本比較高,平均一件單衣要賣500至600元。
上海藍藍中國藍印布社副社長朱瑞清說,企業為藍印花布注冊了“紅雙喜”商標,出售的產品都冠以“紅雙喜”品牌,目前主要銷往日本。但受制于手工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銷量比較小。“隨著一批老技師退休,藍印花技術還面臨失傳的危險,很難說這樣的傳統生產技藝將來還能夠在市場上存活多久。”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