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90多年歷史的雙星品牌一直以來都是民族工業的驕傲。特別在改革開放30多年中,經歷了市場經濟的大浪淘沙,雙星集團成長為跨國界、跨行業、跨所有制的企業集團,在2010年的品牌評估中,雙星的品牌價值躍升至492.92億元。“誠信成就了雙星,成為雙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取得成功的關鍵,也成為雙星的品牌形象之本。”雙星集團總裁汪海這樣認為。正如其所言,道德管理正是雙星公司抓質量、樹品牌的有力武器。
將質量提到良心高度上
誠信意識是奠定名牌的基石,而質量則是誠信品牌的根本。帶領雙星闖市場30多年的雙星集團總裁汪海指出,“我們將儒、道、佛等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運用到企業管理中,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提出‘抓好產品質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積德’,‘企業什么都可以改革,唯有質量第一不能改革’。 我們還提出‘質量等于人品,質量等于道德,質量等于良心’,將質量始終放到體現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現企業員工的道德和良心的高度上來,從而使企業不斷贏得消費者的認可,為企業創名牌和發展名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7年,雙星人親手燒毀了價值10多萬元的低質量鞋。自此,員工們深刻認識到,放松了質量就放棄了市場,放松了質量就放棄了競爭,放松了質量就放棄了生存。”汪海說。在這樣的信念下,雙星建立了嚴格的管理制度,使質量管理真正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
獨特的“質量承包”
雙星有一項獨特的質量管理方法便是承包機制。雙星將“農村責任田”的方法移植到工廠,將設備、流水線等進行“包、租、賣”,把崗位變成每個人的“責任田”,促使員工“自己管理、自己算賬、自己減人、自己降耗”。在市場化承包模式的管理之下,真正將企業管理變成了員工自己管理自己,創造了家庭消費式管理的新模式。
在承包管理中,質量占有最重要的位置。雙星人堅持“多干一雙鞋,不如干好每雙鞋;多干一條胎,不如干好每條胎;多干一個件,不如干好每個件”。而且,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雙星人自創了“獎下罰上”的管理辦法,真正調動起每個人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工廠車間實現了“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質量管理也由原來的“質檢科長、檢查員的事”變成了“人人都是檢查員、人人都把質量關”,形成了齊抓共管促質量的濃厚氛圍。
高昂成本下的“道德管理”
誠信教育、制度化管理和與承包相結合的獨特質量管理模式,使雙星在新涉足的輪胎、機械制造等領域迅速樹立起嶄新的名牌形象。然而在原材料價格暴漲的情況下,始終堅持高標準、高質量,在生產中工藝不少、材料不減、標準不降,雙星也因此而承受了不小的經營壓力。
但是,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降成本、增利潤,是雙星一直堅守的“道德底線”。為此,在不利的經營形勢下,雙星依然做到超標準檢查、超常規考核、超微機管理,員工也千方百計地自覺把好質量關。在雙星獨有的道德管理制度下,保障質量與提升效益也實現了良性互動。例如,在輪胎行業,提高產品質量,就可以降低退賠率,增加利潤,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加個人的工資收入。
以名牌為核心,以誠信樹商德,通過向消費者奉獻高質量的產品,雙星因此贏得了市場的信賴。在雙星人心中,堅持“質量等于人品,質量等于道德,質量等于良心”的信念,是實現“樹百年品牌,建百年老店”戰略目標的必要保障。(作者:王開良)
來源: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