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許多企業立志做“百年品牌”,卻缺乏正確的品牌觀,以致往往誤將傳播與品牌畫等號,最終導致企業品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談及品牌,我們可能立即聯想到LV、Gucci、Armani、CD,盡管這些品牌價格不菲,但還是有很多人心馳神往——因為這些品牌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這也許就是我們對品牌力的直觀感受。
加入WTO之后,中國的企業對品牌重要性的認識逐漸加深,許多企業將打造“百年品牌”作為企業的最高愿景。盡管國內企業在與跨國品牌的競爭中,后者的品牌優勢令前者苦不堪言,但另一方面,國內企業對品牌的渴望也前所未有。不過,我們的企業真的理解品牌嗎?
什么是品牌呢,一般認為,品牌是企業的某種象征,是產品屬性、名稱、包裝、價格、服務、歷史、聲譽、廣告等因素的總和。簡而言之,品牌是一種體驗,是消費者與產品、企業接觸過程中所獲得的精神感受。
不過,不少國內企業對品牌的認知卻陷入一個誤區:品牌是宣傳出來的,做品牌就是提高知名度。
但實際上,知名度完全不能與品牌畫等號。一個真正的品牌不僅要為消費者所知曉,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基于消費者的品牌忠誠,而這絕非廣告所能達到的,而是一項涉及幾乎所有環節的系統工程。反之,企業在品牌建設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遭到消費者的“一票否決”,之前的努力甚至也會付諸東流。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震驚了國人,曾經的“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三鹿轟然倒下,這一事件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不僅重創了國內乳品業,甚至對于整個中國食品行業都影響深遠。
當“三聚氰胺”帶給我們的傷口還隱隱作痛,雙匯的“瘦肉精”和雨潤的“過期肉重賣”再次沖破了企業的道德底線。
最讓我們無法接受的是,上述事件的始作俑者,竟都是中國赫赫有名的“品牌”,甚至是行業的領軍企業品牌價值均超過百億元。當危機到來時,這些知名品牌竟然如此不堪一擊!
我們應當反思,單憑大規模的廣告投放和鋪貨,能夠真正撐得起一個品牌嗎?三鹿和雙匯事件為我們敲響警鐘,品牌其實是非常脆弱的,一個品牌只有經歷千錘百煉,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品牌。
不少國內企業將打造“百年品牌”作為企業的目標和理想,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有多少企業真正理解品牌的內涵呢?
其實國人對品牌的追求由來已久。在清代,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就曾創立知名品牌——“胡慶余堂”,其問世之后歷經百年仍然屹立不倒,正是因為其所遵循的胡雪巖在立業之初所制訂的立業根本:仁術為本、競爭有道、戒欺立業。無獨有偶,同樣是中華老字號的“同仁堂”依靠當初立下“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經營理念,也創造出一段跨越340年歷史的品牌傳奇。
可見,打造品牌如逆水行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傾注極大的精力和資源;反之,而要毀掉一個品牌卻不難,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足以毀掉一個品牌。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