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敗的豪門貴族總是不愁拯救者,海外收購頓時成為國內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的一條“捷徑”。
近日,青年汽車和龐大汽車聯合拯救瀕臨破產的薩博汽車可謂汽車界的一件“大事”。自吉利成功收購沃爾沃之后,國內總是不乏自主品牌汽車海外收購的身影,除了高調的“嫁娶”還有低調的“聯姻”,如華泰汽車與馬來西亞寶騰汽車新近的合資。
“除了技術上的差距之外,品牌口碑難以獲得認同也是目前國內自主品牌發展遭遇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利用資本運作進行海外并購則是打破這一困境的很好捷徑。”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汽車行業研究員鐵志海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在內需市場的作用下,逐漸積累大量資本運作能力,而此時國外企業由于經營緣故逐漸陷入資金困局,給中國自主品牌發展提供了收購契機。
“從汽車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品牌以及核心技術是產業發展最為關鍵的條件,收購海外企業將直接獲得企業的品牌價值以及技術優勢,將給我國汽車企業的中長期發展帶來更多的契機。”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宇恒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可以說對于海外車企的收購,除了可以直接利用和借鑒其相對成熟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之外,更可以利用其在國內良好的品牌效應,相當于直接購買到了一張進入“上流社會”的入場卷。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并購之后,將投資轉化為收益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不是說投資就一定能改變汽車產業的弱勢,因為首先汽車企業要能夠進行整合、消化和吸收,把資源都利用起來,不是說買了外國企業,就能提升中國汽車產業。”汽車資深專家賈新光表示。
如果被收購企業明顯存在資本包袱問題,或者其核心技術已經被收購,那么國內車企應當更加謹慎地推測其存在并購風險,其中并購整合風險、中長期資金鏈風險、品牌價值風險、政策風險、市場經營風險等都需要格外關注。
“良好的口碑也并不一定意味著優質資源和效益。一些相對小眾的品牌,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其實只能說是殘喘偷生。”鐵志海指出,以薩博為例,2010年其在中國大陸的銷量只有區區32輛,這樣的業績恐怕很難具備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性。
相對于自主發展的效率性,收購的確是最快的發展捷徑,但是同時其風險性遠高于自主發展。海外收購是基于市場條件成熟以及資產運作風險性較小的情況下,適合我國自主品牌發展的渠道之一,但是由于被并購企業存在差異性,此舉并不適用于所有并購案件。盲目的出手,只會給人留下:人傻錢多的印象,對于自身發展可謂有百害而無一益。
對此,鐵志海建議:“自主品牌在進行收購之前務必要對目標企業有充分了解,評估潛在風險,防止急功近利和水土不服。海外收購并不是沽名釣譽,更不是話題炒作,一定要確定收購資產對自己有利與和利于自己企業的發展,否則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甚至拖累自身發展。”
李宇恒則建議,首先,國內車企應對被并購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認真分析,利用合同規定或者較為公正的對賭協議避免并購資金大幅受損僅從風險角度出發,不考慮兩者的收購關系;其次,需要企業合理利用國內市場潛力以及完善的海外市場經營戰略布局,例如:管理層合理變動、中長期市場布局規劃等措施。(劉紅霞)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