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運動從曾經的“小眾”走向“大眾”,中國冰雪產業鏈也隨之蓬勃發展。《環球時報》記者在近兩年雪季滑雪時注意到,許多滑雪愛好者的裝備選擇正發生變化。過去,國際知名品牌如Burton、阿托米克、薩洛蒙等備受消費者青睞。近年來,越來越多滑雪愛好者開始將目光轉向國產品牌。
雪如意山地運動學院教學/營銷總監耿璞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大部分滑雪者以體驗為主,在雪場租賃裝備,但現在購買的人大幅增加。近些年國產滑雪服、雪板自主品牌越來越多,技術日臻成熟,這讓滑雪者的選擇變多。“一些國產品牌甚至走向國際,贊助世界級滑雪比賽,產品也獲得世界級選手的肯定。”
家住北京的滑雪愛好者錢德近來將自己的進口品牌滑雪板換成了國產品牌,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國外品牌價格昂貴,一塊滑雪板動輒上萬元,但其實很多國外品牌的滑雪板都是在國內加工,國產滑雪板的質量和性能不輸進口品牌,而且價格只有進口滑雪板的1/3,甚至更低,性價比很高。”
中國優質冰雪裝備也正向海外出口。在義烏從事雪具貿易的李單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每年冬季是義烏雪具出口的旺季,“我們的產品主要出口至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歐洲市場也有涉及。但不同市場由于雪道等基礎設施不一樣,還需有針對性地設計。”數據顯示,2024年前11個月,通過中歐班列(沈陽)出口的滑雪板、滑雪鞋等產品達2751.2萬元。
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以來,全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達3.13億人。中國冰雪產業規模預計2025年將達到10053億元。群眾對冰雪運動的熱愛,推動了冰雪運動裝備和場地裝備的發展。不論是滑雪服、滑雪板等大眾運動裝備,還是造雪機、壓雪車等冰雪場地裝備,都支撐了冰雪經濟的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負責人郝立順介紹說,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經形成15大類冰雪裝備器材產品體系,基本實現了從頭到腳、從個人到場地、從競技競賽到大眾運動,全產業鏈的冰雪裝備器材。
一直以來,德國、日本、美國等品牌在冰雪器材制造上口碑良好。隨著冰雪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內冰雪裝備企業開始加速產業布局。北京卡賓滑雪體育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提供全自動造雪系統及造雪機的企業,在去年推出了“全自動造雪系統”及全自動造雪機,受到業內關注。該公司董事長張鴻俊表示,公司生產的造雪機已經推向了東北、西北、華中、華北、西南等地區市場。
“中國冰雪裝備起步晚,基礎薄弱,但近些年隨著老百姓冰雪消費需求變旺,政策引導力度變強,產業已取得較快發展。”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佘偉珍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普通大眾的冰雪裝備需求,目前國內已能夠基本滿足。但在高端競技類裝備上,受制于投入成本高、需求不足等因素,還需國家引導相關產業發展。“冰雪裝備和器材想從80分做到90分難度更大,國內一些企業已經意識到增加研發和投入,但是市場的反饋和產品的改進都需要一定時間。”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韓元軍表示,“當前高端冰雪裝備仍被國外廠商壟斷,中國該領域企業無論在科技能力還是品牌認知度方面都需大力提升。冰雪文化的挖掘也有待深化,應進一步推進冰雪文化的市場化、產業化”。此外,他表示,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冰雪旅游基礎設施、完善現代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冰雪產業的數字化水平。(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丁雅梔 任筱楠)
轉自:環球網v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