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邁百萬優計劃8月中旬即將全面拉開序幕。屆時,邀請涉及市場、財務、人事等專業領域的全國頂級大學教授,為華邁團隊尤其是中層管理層提供全方位系統培訓,旨意打造華邁千里眼品牌一流陣營。
成都華邁作為第一個成功涉足民用安防的企業,從2007轉型,時至2013年,十年沉淀、六載耕耘,已經在民用安防市場占據舉足輕重的一席之地。
回首華邁千里眼一路歷程,見證國內民用安防發展縮影
成都華邁跨入民用安防的大門是一次偶然。07年初,一位客戶向華邁吳總提出,用手機實時查看幼兒園里小孩情況的需求。當時,成都華邁還是做通信行業軟件開發的企業,對安防行業一無所知。但憑著敏銳的市場意識,馬上直覺認為這種無限延伸人視野的“千里眼”的市場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隨著智能手機廣泛普及,手機處理速度的加快,手機勢必將成為網絡入口,遠程視頻可以實現人的視野無限延伸的需求。每個人都能像使用手機一樣使用這項業務,人人都將擁有“千里眼實時視頻”,實現隨時隨地想看就看。同時,無限延伸人視野屬于剛性需求,市場需求巨大,大眾化將是必然趨勢。07年時還沒有民用安防的概念,更沒有類似的解決方案和產品。經過四個多月的團隊評估、市場調查、行業分析更加堅定了對“千里眼”的判斷和選擇。于同年8月正式立項,并以“華邁千里眼”作為品牌名。
“華邁千里眼”代表著華邁千里眼能“無限延伸人的視野”,讓用戶隨時隨地、想看就看;是華邁提出遠程視頻發展方向大眾化的根源;以及這項業務巨大的市場容量的根本意義所在。
華邁專注專業,印證國內民用安防革新創變
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開幕的日子,對華邁同樣意義非凡。在孵化園的辦公室里華邁團隊精準分析了行業發展的趨勢,確定了華邁未來的目標、產品方向、技術方向、市場方向等。也真正指引著華邁未來的發展走向,現在行業的發展完全印證了當時預見的正確性。
華邁認為:安防行業的發展會朝大眾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智能化是通過行業的細分體現專業化,高清和安全則是兩個必備條件。對于像華邁這樣以技術為動力引擎的科技公司而言,產品更是至關重要。為此華邁提出了系列研發理念,如衡量產品好壞三要素是:質量、粘性、用戶體驗,技術方向是:簡單、成本降低和跟蹤手持式終端的發展等等。
民用安防從需求本身來說是大眾化的需求。有了需求還遠遠不夠,環境的條件具備意味著潛在需求是否能轉化為現實需求,而這需要整個產業鏈是否完善,價格、購買、使用、渠道、服務等條件是否具備。遠程視頻監控核心是采集、傳輸和觀看,采集端就是類網絡攝像機,傳輸的渠道是運營商提供的基礎網絡,查看的介質就是手持式移動終端。隨著基礎網絡的快速發展和手機智能終端的日新月異,日趨完善的產業鏈為使用遠程視頻監控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手段。
時鐘指向2011年。民用安防的概念逐漸形成業內共識甚至蔚然成為概念炒作,此時的成都華邁認為民用安防最缺少的就是適合用戶的產品。早在07年進入民用安防之初,潛心對家庭、商鋪用戶需求挖掘和分析,并率先針對家庭、商鋪用戶推出了8600系列、8601系列產品。華邁以“用戶、環境決定需求,需求決定產品,產品決定技術”為研發方針,認為隨時隨地都會用,才能有很好的使用粘性和方便性,而這個用戶群最核心的功能的需求,即“看、說、防”。“看”:無論何時何地,手機、電腦遠程想看就看家中情況和商鋪情況,操作簡單;“說”:通過手機、電腦遠程聽聲音,遠程喊話;“防”:帶報警主機、紅外偵測和無線門磁,遠程/本地布撤防。異常情況及時向手機發短信、彩信及報警錄像。隨時隨地看護家人和財產安全。
華邁一路堅守華邁百萬優計劃助力夢想起飛
成都華邁經過六年的默默耕耘,從最初的踽踽獨行到爭相效仿;從曾經的孤掌難鳴到現在一呼百應;更從跨界菜鳥華麗蛻變為領導品牌。這一切的轉變都讓華邁驚喜不已,同時也更加清晰和堅定。
從2011年開始,海爾、創維、TCL、TP-LINK、聯想、華為、中興、海康威視、大華等,涉及通信運營商、家電、IT巨頭和業內龍頭的企業蜂擁而至,紛紛踏足這個藍海市場。整個行業都朝著華邁當初預見的那樣發展,再次印證當初的預判遠見和選擇是正確的。
市場需求拉動企業加速發展,華邁千里眼一步領先進入民用安防市場,每個階段步步領先策略引領行業發展,更是將眼光著眼于未來。面對廣闊的市場前景,激烈的競爭態勢對華邁的基礎管理、制度流程、溝通協調、企業文化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此時,應運而生的華邁百萬優計劃,把人才戰略放在首當其沖位置,是明智之舉。市場競爭實質就是人才競爭,百萬優計劃可加速提升華邁整個團隊的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能,開拓團隊視野,最終實現華邁千里眼夢想 -- 人人都擁有“千里眼”。
華邁簡介:
成都華邁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是國內技術遙遙領先的遠程視頻監控供應商,專注于視頻處理、傳輸核心技術的持續研發和應用拓展,獲得CMMI3國際認證,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軟件企業。在遠程視頻監控方面擁有13項領先的專利和技術,對研發的“華邁千里眼”牌遠程視頻監控系列產品、運營管理平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來源:來源: IT168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