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新生錄取報到,一年一度的高考已落下帷幕。但圍繞高考的討論仍不絕于耳。今年洛陽市71歲的“爺爺考生”鄭留倉參加高考,經洛陽晚報、洛視頻抖音號、視頻號報道后引起廣泛關注。他古稀之年參加高考,成績253分,可以上一所專科學校,但他選擇“來年再考”。在這一事件引起廣泛社會關注與熱烈討論的背后,實際上隱藏著一個老年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型大國建設的問題。
學習型大國建設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式現代化教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作為占中國總人口近五分之一的老年群體,其質量和素質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國家的長治久安都有極其深刻的影響,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學習型大國的重要力量。如果學習型大國的建設缺少了老年這一群體,將是不完整、不充分的。
我國從1982年出臺第一份涉及老年教育的政策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開始,就拉開了老年教育的序幕。進入9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形式正式明確了老年人有繼續受教育的權利。進入21世紀后,我國正式邁入老齡化社會,終身教育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各種專門針對老年教育的文件政策相繼出臺,逐漸把“老有所學”的理念融入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全過程。老年大學、社區學院、民辦老年教育機構、遠程網絡、老年協會、福利院、敬老院,以及部分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也參與其中,共同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老年教育體系,為老年人群提供了終身學習的機會。
老年教育體系的構建首先要堅持扎根本土,在學習型大國的語境下不斷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人的壽命延長,老年群體的構成也越來越復雜,人口老齡化國情逐漸凸顯,因此,原來以養老、健康為主的老年教育理念需要重新審視。未來的老年教育,一定是在滿足老年人個體需要的同時還需要實現老年人的社會價值,用社會價值折射出老年群體的自我價值,讓老年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達成一定程度上的和諧關系。
老年教育體系的構建要融入終身教育系統保障之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加強終身教育保障”。當前,我國的老年教育還未通過立法被正式納入整體教育體系中,導致老年教育出現運行機制不暢、認可程度不高等問題,不利于學習型大國的建設與老年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學習型大國建設的提出,使得教育所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與老年教育不斷互涉。因此,只有把老年教育真正納入我國整體的教育體系中,老年教育才能最終成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大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年教育體系的完善,離不開職業教育的參與。知識在更新,社會在發展,很多老年人不愿意被社會淘汰,也在積極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識與新技能,希望能夠籍此跟上時代的步伐。有的老年人甚至希望通過一定的職業培訓重新進入勞動市場,因而迫切需要接受職業教育。我國的職業院校,幾乎遍布全國各省、市、縣,而且辦學時間悠久,不僅有著豐富的辦學經驗,更有著完備的教學設施和教學資源,以及系統完整的課程體系與專業優良的師資隊伍,能夠采用規范的授課方法和手段對老年群體進行教學,從而滿足老年群體不同的學習需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在“終身學習、每個人都是學習者”不斷深入人心,以及當前職業院校招生人數不足的現實背景下,人數眾多的老年群體恰恰是一個龐大、潛在的學習群體,當現有的針對老年人學習資源不能滿足要求時,職業學院的參與既能利用自身優勢服務社會,又能拓展職業院校的功能,促進職業院校持續發展。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決策咨詢重點項目“北京市老年健康教育服務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2JCB036﹥階段性成果;作者:李本友,系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首都終身教育研究基地教授、博士。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