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是一個to C消費者的購物節,但也是一個B2B技術服務的狂歡節日。截至11月11日24時,阿里云分銷合作伙伴“雙11"銷售額同比2023年“雙11"實現兩位數增長。然而,分銷伙伴的價值遠不止如此,它們不僅是渠道網絡普及的擴展,還是市場需求反饋的樞紐,更是產業升級創新的核心要素。
在此背景下,至頂科技走訪了小牛云、乘云科技、駐云科技、鼎峯云、創云科技、典名科技一共6家阿里云分銷伙伴,挖掘中國云計算產業最具韌性和最具活力的分銷生態群像。
本文為【阿里云和他的朋友們】“雙11”專題報道系列內容第一篇。
“云計算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重要的基礎設施,阿里云也是全世界增長速度最快的云計算公司,”在2017年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堅定地對外傳遞了這個信息。
這一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約為692億元,尤其公有云市場,仍保持著50%的高增速。
作為國內市占率第一的云廠商,阿里云彼時已經擁有超100萬企業用戶,幫助10萬浙江企業實現了上云,僅國內500強企業中,就有三分之一已經開始使用阿里云的產品和服務。
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全球基礎設施,云計算在2017年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確定性。
2017年云棲大會已成為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展會之一,時年主題為“飛天 智能”,吸引了6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萬名嘉賓參會
身處杭州這一中國云計算風暴中心,決定在這一年攻入云計算賽道的金理行剛好趕上了這一快車道的“末班車”。
小牛云的“雙11”起點
成立于2018年的小牛云并不是金理行的第一個創業項目,早在2008年就開始在互聯網領域創業的他,做過網站開發、軟件開發,也做過游戲開發,并先后服務了杭州10000多家當地企業。
“杭州很多企業的網站設計和軟件開發,最早都是由我們團隊提供的服務。”在這方面,金理行的團隊是絕對的行家。
變化發生在2017年。
2017年11月11日,天貓“雙11”成交額一舉突破了1682億元,同比增長39%,甚至當晚在零點過后,僅僅用了三分鐘,交易額就突破了100億元。
那是天貓“雙11”高歌猛進的第九年。
作為被稱作“商業領域奧林匹克”的“雙11”,在消費者狂歡的背后,對于商家的IT基礎設施卻是一次空前考驗。
電商也是金理行的團隊當時主要服務的一類客戶,傳統企業搭建自己的電商平臺,往往會考慮自己購買服務器、建機房,金理行的團隊當時也在幫助這些企業購買硬件設備、搭建機房,并幫助這些企業做機房服務器的托管和運維。
2017年的“雙11”,金理行的團隊服務的一家服裝企業在電商平臺上的訂單量就如同這一年的“雙11”的增速一樣迅速攀升,面對海量交易數據涌入,這家企業的服務器資源很快就不夠用了,和客戶一起備戰雙十一的金理行團隊不得不臨時加裝硬件設備,緊急進行擴容。
無法進行彈性擴容,是企業自建機房的一個嚴重弊端,而彈性擴容卻是公有云的一大優勢。
云上彈性擴容
這家服裝企業經過2017年的“雙11”后,很快就決定轉向公有云,而這次經歷和客戶的選擇,也深深地觸動了金理行。
面向云計算進行業務轉型,也成了金理行在這一年做出的最重要的決策。
從做軟件開發和技術運維到做云服務的數據安全和運維,雖然業務模式上有很大差異,但技術上有諸多相通之處,金理行在2017年年底將內部技術團隊一分為二,一半人馬依然做原有業務不變,另一半人馬則轉向云計算的架構搭建和運營維護。
從0開始做云計算的技術研發,在2017年已經不現實,也不是金理行和他的團隊所擅長的,環顧四周,同在杭州的阿里云彼時已經擁有成熟的云技術體系,并已經成長為國內云計算領域的絕對頭部。
成為阿里云的分銷合作伙伴、基于阿里云為客戶提供云服務,就成了金理行在這一年做出的第二個重要決策。
解決了團隊搭建和技術來源問題后,金理行在2017年年底成立了小牛云,正式攻入云計算賽道。
趕上快車道的“末班車”
從軟件開發和運維轉向云計算賽道,雖說技術有相通之處,但對于小牛云的團隊而言,仍然面臨著一次全員的認知刷新。
為此,阿里云的數據、計算、網絡、存儲等團隊都曾到訪過小牛云,為小牛云團隊進行高強度的技術培訓。
據阿里云相關負責人透露,為幫助合作伙伴提升能力,2025財年上半年(自然年2024年4月-2024年9月)已為分銷伙伴開設了200余門課程,向15000名伙伴員工提供了產品技術、渠道銷售、技術服務等方向的專業培訓,合作伙伴認證證書數量同比增長超20%。
阿里云的技術專家們就云計算的技術難點和親身經驗為小牛云團隊進行授課,小牛云團隊也如饑似渴地吸收著這些新知識,并與阿里云的技術團隊進行著一輪又一輪的深入討論和頭腦風暴。
也是在這樣的不斷學習、不斷刷新認知過程中,小牛云的團隊意識到,相對于傳統自建機房,云服務有著絕對優勢。
以數據遷移為例:
小牛云客戶的服務器生命周期結束、需要更換服務器時,往往需要小牛云提前進行設備采購,并將采購來的服務器進行替換和托管,這時,根據客戶的數據量的不同,數據遷移需要的時間往往在一周到一個月左右。
如果是在云上進行數據遷移,往往只需要一兩天。
如果是數據庫應用來看:
傳統自建機房模式中,如果服務器受到攻擊或數據庫出現故障,數據庫修復往往需要運維人員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這時,如果使用的是云上數據庫,企業不僅能夠節省人力成本和硬件成本,數據庫的穩定性和可用性也會得到很好的保障,支撐了企業業務的連續性,企業則能夠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業務本身,免除數據庫運維擔憂。
據小牛云技術負責人透露,以過往小牛云服務客戶的經驗來看,企業上云后,往往在IT基礎設施上每年可以節省30%-40%的成本支出。
企業上云
經過這樣系統的培訓和學習,小牛云團隊在云服務領域逐漸加強了自身的戰斗力,形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云服務團隊。
小牛云自2018年成為阿里云分銷商后,從自己熟悉的電商、游戲領域做起,第一年就完成了5000萬元銷售業績,成為當時阿里云分銷體系中成長最快的分銷伙伴。
轉年到了2019年,小牛云進一步擴充業務團隊,將阿里云的分銷業務團隊擴充到了80人,基于此,小牛云在這一年實現了業績翻倍,完成了1.5億元的銷售業績,正式成為阿里云分銷體系中級別最高的旗艦級分銷伙伴。
實際上,在成立的前三年里,小牛云在云服務領域的業務規模,一直保持著每年翻一番的高增速。
回想起當時的“高開高走”,金理行也坦言,“當時我們剛好趕上云計算這條快車道的‘末班車’。”正如好萊塢英雄主義影片中慣用的橋段,跳上這班“末班車”,身后代表上個時代的樓宇大廈紛紛轟然倒塌,而這班車正在面向新的時代疾馳。
雙11“會戰”,從量變到質變
2021年對于云計算行業而言有些特別。
這年年底,由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關于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到了六個關鍵字——上云用數賦智。
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由此進入到了核心業務上云、深度用云的“調整期”。
這時的小牛云的團隊經過一系列項目打磨,擁有了更強的戰斗力,也與阿里云團隊形成了更緊密的協作。
以小牛云團隊服務的某個美妝企業為例,這家美妝企業隨著業務規模擴大,為了提升企業運營效率,于是有了云化IT基礎設施的想法。
據小牛云技術負責人透露,“我們當時首先要做的,是幫助客戶將原來自己搭建的數據庫遷移到云上,我們對客戶數據庫進行遷移時,會涉及到全量遷移和增量遷移,在全量全部遷移完成,增量延時降到波谷時,在客戶業務低峰期進行平滑遷移,真正停機時間做到了小時級,對客戶的業務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在完成數據庫平滑遷移后,小牛云團隊在一年之內,又先后為這家美妝企業將電商系統、BI系統、ERP系統等核心業務完成了云上遷移。
由于每家企業業務多少有些差異,在企業核心業務上云過程中,通用版的遷移工具有時會無法完全適配,這就需要小牛云技術團隊與阿里云的后臺研發團隊有更緊密的協同作戰能力。
在過往一次又一次“會戰”中,小牛云發現,阿里云總能及時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阿里云也能夠明顯感覺到,小牛云團隊整個銷售和技術支持鏈路也越來越成熟,雙方逐漸形成了屬于他們的默契。
對于小牛云而言,除了在企業核心業務上云上的“會戰”,他們每年還要面對另一場大型“會戰”——阿里云“雙11”。
2023年,小牛云參加阿里云“雙11”的團隊合影
自2009年阿里巴巴首創“雙11”以來,雙11就成了一個一年一度全民參與的線上購物狂歡節。
實際上,不僅僅在to C的消費市場,在to B的企業市場,阿里云每年都會有自己的“雙11”狂歡,通過大力的優惠政策,讓更多中小企業能夠從中受益,實現科技普惠。
以2024年阿里云“雙11”為例,阿里云將多款產品降到了全網全年低價,還為每位新用戶提供“開通‘百煉’服務,即免費贈送超5000萬 Tokens 大模型調用量(單模型100萬 Tokens)”的福利。
2024年,也是小牛云參與阿里云雙11的第七年,金理行告訴我們,“每年的阿里云雙11對于小牛云都像是一場大規模‘軍事演習’,通過飽和的業務量讓團隊迅速進入最佳戰斗狀態,以此可以更好地拉練團隊。”
鍛煉團隊、提升團隊凝聚力和戰斗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阿里云雙11每年都為像小牛云這樣的分銷商帶來了實打實的業務增量。
據金理行透露,“小牛云在參加阿里云“雙11”這些年中,“雙11”期間(11月1日-11月30日)的營收在企業全年營收中的占比已經從10%提升到了20%左右,近三年“雙11”期間的業績更是有了40%的同比增長。”
截止2024年11月11日,小牛云今年“雙11”更是實現了100%的同比增長。
經過這七年的雙11“會戰”,小牛云在業務量和團隊戰力上,也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
云計算的下一個確定性
如果說云計算是金理行在過去七年里認定的確定性,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他看到的又一個確定性。
這同樣也是阿里云預見的確定性。
在2023年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創始人王堅說,“人工智能與云計算在60年后(的今天)自然地走在了一起,標志著云計算第三次浪潮的到來。”
阿里巴巴集團主席蔡崇信也表示,“阿里正在面向AI時代進行全面的升級和創新,我們希望成為AI時代一朵最開放的云。”
在此之后,阿里云的技術路線從云原生轉向AI原生,開始All in AI。
阿里云引領云計算的第三次浪潮
作為阿里云的旗艦級分銷合作伙伴,小牛云也在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擁抱大模型。
在過去兩年里,小牛云經常組織銷售和技術團隊學習大模型相關技術,阿里云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專家也經常來小牛云,為小牛云做相關方面的業務培訓。
如今小牛云團隊中的工程師們不僅自己在寫代碼時使用大模型,還在將阿里云的大模型接入到更多需要它的客戶,而經由小牛云接入阿里云大模型的企業如今已經超過400家。
也是在今年,金理行越來越發現,“雖然不同客戶對于大模型的需求不同,但大家都開始主動嘗試應用大模型。”
正因如此,當談及企業未來發展戰略時,金理行特別提到,“我們要緊跟阿里云的戰略方向,聚焦人工智能賽道,繼續做大云計算的增量市場。”
轉自:至頂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