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29中國角“助力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民間社會組織在行動”主題邊會成功舉辦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1-22





      2024年11月20日,“助力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民間社會組織在行動”主題邊會在第二十九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中國角成功舉辦。本場邊會由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中國民促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和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基金會)主辦,萬科公益基金會、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綠色和平承辦,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副秘書長王振剛、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SEE基金會執行理事長周洲、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環境與發展部環境事務官員Aneta Nikolova出席活動并致辭,以及來自政府、專家、社會組織和基金會代表等與會嘉賓,圍繞如何凝聚環保社會組織的力量,促進多方合作和創新,帶動公眾和商業的意識提升和參與,加強中國民間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深入交流,助力中國實現雙碳目標。邊會開幕式由中國民促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香奕主持。

    致辭嘉賓合影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副秘書長王振剛在致辭中介紹了基金會的發展定位以及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做出的積極貢獻。其中,“聚焦氣候變化,切實提升環保社會組織法律工作能力”為主題的行業賦能資助項目入選了《氣候慈善影響力案例選編》并于COP29會上發布。王振剛表示,“本次邊會不僅是一個匯聚智慧、共謀中國社會組織應對氣候變化之策的盛會,更是一個展現各社會組織決心、行動與成效的重要平臺。”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SEE基金會執行理事長周洲在致辭中指出,SEE基金會作為以社會責任為己任,以企業家為主體,以保護生態為目標的社會團體,將以COP29中國角邊會為契機向各國伙伴展現基金會的使命、成就與發展戰略,積極參與經驗交流、知識分享并尋求合作。

      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環境與發展部環境事務官員Aneta Nikolova高度贊揚了中國在現代化發展、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引領亞太地區的卓越成就,并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女性更加踴躍地加入COP代表團,參與和民間社會的合作。

      主旨發言環節由中國民促會項目總監董世宇主持,來自各領域的六位嘉賓分別就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國際民間合作、社企合作助力綠色能源轉型、中國社會組織助力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加強社會組織與商業力量攜手促進氣候行動、助力應對氣候變化——國際環保組織的在地實踐和視角、絲綢之路上的公益造林——不教敦煌變樓蘭等領域進行了精彩的分享,為新形勢下中國民間社會組織助力應對氣候變化貢獻智慧和經驗。

      阿塞拜疆尼扎米·占賈維國際中心首席戰略與可持續發展官員 Rza Aliyev表示,阿塞拜疆COP29是國際交流合作的良好開端。在應對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各國民間組織應通力協作、積極發聲,把彼此視作命運共同體,共同合作,發揮關鍵作用,促進公正公平綠色轉型。

      能鏈碳中和事業部總經理翟宇博分享了近年來能鏈智電的社企融合實踐。從國內首創的充電碳普惠應用,到迪拜聯合本地機構落地的中國首個數字化能源展廳,能鏈智電積極投身于綠色交通的技術創新與普及,并在COP29期間聯合國內14家企業、機構、智庫發布《2024碳普惠發展白皮書》。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楊富強在發言中指出,民間組織發展情況是觀察中國氣候變化行動的重要標識之一。中國民間組織很早就積極配合政府的行動,從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開展行動,參與氣候適應工作。然而,目前中國民間組織的氣候變化行動與國際的相應組織,特別是歐洲的民間組織的氣候活動,還有相當差距。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副會長、SEE基金會副理事長張立圍繞“加強社會組織與商業力量攜手促進氣候行動”的主題,介紹了SEE基金會聯手阿里巴巴公益在應對氣候變化、碳普惠等領域的成果案例。SEE基金會引領聚合多元業態,將個人、企業、政府、社會組織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綠色和平東亞政策與政府關系顧問雍容在會上全面展現了綠色和平在2023-2024年的工作成果,其中簡報、報告26份,研討會23場,線上線下公眾活動28場。雍容表示,綠色和平在北京開展環境保護工作已二十余載。在政策倡導方面關注綠色轉型下具體人物的在地行動;在賦能企業方面,從提出問題、分析現狀到提供解決方案;在公眾行動方面,通過沉浸式互動劇場等創新的方式,使大眾切身感受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雍容表示,“我們用專業的精神和創新的視角,去連接在地的人,賦予彼此共同行動的勇氣,以實際行動推進積極改變,一起為保護地球環境與自然生態尋找答案。”

      廣東守望地球環境保護服務中心理事長諶良仲分享了公益胡楊林項目從選種和造林到平田整地,鋪設地膜,精細化管理、養護的全過程以及項目背后的生態以及文化意義。該項目在2020年至2024年間,一共種植了20,000株胡楊樹苗,使當地局部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遏制了沙漠的擴大化。諶良仲表示,本項目將持續開展,擴大本項目的生態效益,為拯救敦煌西湖濕地、筑牢敦煌生態屏障、保護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以及文化遺址而不懈奮斗。

      主題為“加強民間合作,促進氣候行動的實施和創新”的圓桌對話由海南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氣候項目主任喬峰主持,來自SEE基金會監事長劉明達,可持續發展合作研究所國際項目副總裁Daniel Wald、格林美(深圳)超級綠色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雅寧、樂施會孟加拉國辦公室氣候公正和自然資源權利項目負責人Mohammad Emran Hasan、萬科公益基金會品牌傳播經理柯成薇五位嘉賓分享交流了智庫型社會組織與基金會在推動氣候變化領域中的典型案例、重要議題以及與其他社會組織伙伴的合作經驗。

      主題為“凝聚環保社會組織力量,以環境法治手段助力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圓桌對話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項目高級主管孫琴主持,來自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總干事鄧佳瑜、蘇州工業園區綠色江南公眾環境關注中心傳播籌資總監巢博、合肥市廬陽區深藍環境保護行動中心氣候項目官員譚麗雅、湖南省生態保護志愿服務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何建軍、海南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氣候變化項目主任喬峰五位嘉賓圍繞法律工具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經驗與實踐展開積極交流,并對未來助力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行動做出展望。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香奕指出,中國民間組織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雖然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然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王香奕相信,“民間社會組織的作用將愈發關鍵。作為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之一,民間社會組織因的靈活性、創新性和深度一線工作動員能力,能夠在政策倡導、技術支持、公眾參與等領域發揮獨特作用。” COP29中國角主題邊會為中外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學術專家搭建了一個共同探討如何加強合作、推動氣候行動的實施與創新開放的交流平臺。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