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高新城管局攜手關東街道探索循環經濟創新模式
2024年11月26日,人群熙攘的關東街道當代社區迎來了一出新的“時尚大戲”——智能回收車和互聯網上門回收!據悉這是專門針對垃圾分類中可回收物部分進行的創新回收模式重大嘗試。
關東街道位于武漢市關谷的核心區,轄區面積49.7平方公里,共有33個社區,2萬多家企業,根據公安部門在2019年公布的數據常住人口已經突破100萬,被譽為中國人口第一街道。關東街道還是最年輕的街道,轄區14所高校與10余個產業園區、近百家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吸引了眾多的創新創業的年輕人,人口超過七成是18歲到35歲之間的年輕人。
傳統垃圾分類與可回收物模式是由居民端送到回收站(廢品店),再由回收站裝車送至分揀中心。這一過程由于臟亂差等問題層出不窮,不僅常常影響市容市貌,而且還容易埋下火災隱患、稅源流水、數據造假等潛在風險。
智能回收車定時定點在小區門口回收,以流動作業取代傳統固定門店,并且結合互聯網上門回收模式,不僅可以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解決最后一百米的回收需求,還能讓城市多年治理的多項頑疾得以根除,為垃圾分類中可回收物的數據全面性、真實性增光添彩。
本次創新模式由東湖高新城管局與關東街道攜手,試點首選在關東街道最為繁華、人口稠密的當代社區下轄的當代國際花園。城管局及當代社區分管領導均表示全力支持企業創新和國家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做到敢于創新、敢擔責任、充分發揮帶頭作用。
(城管局殷副局長、關東街道當代社區劉夢潔書記等領導與“上門回收小哥”親切合影)
據悉,本次提供智能回收車與互聯網上門回收服務的企業,是武漢市本土新銳科技公司—武漢蛙小二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該公司通過核心技術,在末端建設核心資源化利用工廠,通過末端工廠獲得深加工利潤,反哺前端回收價格,使得上門回收從業者通過“價差”賺取不菲收益,在增加就業、完善稅收、碳匯積分的基礎上,使得商業模式的可復制性極大提高。
上圖為大學應屆畢業生在關東街道小區門口定時定點向居民收廢品的畫面。采訪中我們探知,每車裝載量1噸-1.5噸,每噸貨小哥可獲得200-300元差價收入,每天兩趟,月收入可穩定在1.2萬元以上。
這樣的收入水平對于應屆畢業生而言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采訪中我們得知,今天剛剛成為“上門小哥”的這位大學生,來自天津某一類本科高校,本科主修的專業是環境工程、土壤修復、污水處理等學科。同期畢業的同學143人中,僅有3人選擇就業,剩余絕大多數選擇考公考研。
大學生愿意“脫下長袍”,真正參與到社會實踐中,腳踏實地的養活自己,在今天的大背景下現得彌足珍貴。當代社區的爹爹婆婆對于這個職業和身份,也給予了熱心的關注和充分的理解。紛紛表示只有更高素養的人才加入這個行業,科技賦能這個領域,把便利和價值帶給老百姓,垃圾分類的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大家也都愿意把當代社區做成“0碳社區”出一份力!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后臺系統,這些分類回收數據直接未來將與政府系統鏈接,后天可一鍵查看全市數據。貨物經有車倆運送至城郊分揀中心,再進入末端資源化利用工廠,形成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再生資源兩網融合體系形成后,將真正把“垃圾不出市”“城市礦山”等概念落地成為現實。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